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查普曼大學的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對生活滿意度較高的50歲以上成年人,其死亡風險較低。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滿意度的變異性會增加死亡風險,但這一效應只見于生活滿意度偏低的人群中。研究者是通過對近4500名參與者為期近9年的追蹤調查后得出這一結論的。
在為期9年的追蹤調查期的每一年里,這些老年參與者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考慮到所有事情,你對生活的滿意度如何?”研究者采用1-10的量表測量了他們的反應,10代表生活滿意度最高。研究者所考慮的其他因素還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吸煙史、體力活動和抑郁癥癥狀。在研究期內,研究者發(fā)現(xiàn):隨著參與者生活滿意度的提升,他們的死亡風險降低了18%;相比之下,生活滿意度的變異性較大與死亡風險上升20%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從合并效果來看,不論生活滿意度隨著時間推移如何發(fā)生變化,生活滿意度水平較高的個體其死亡率會呈現(xiàn)出較低的水平。
發(fā)表在《心理科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成果表明:只有在生活滿意度也處于較低的水平時,生活滿意度的上下波動才會對死亡風險起到重要影響。由于心理狀態(tài)的極端變異性通常與心理健康障礙有關,所以考慮到心理特征的變異性有助于更好的洞察與健康相關的后果,如長壽。
文/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