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舊金山10月17日電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在實驗小鼠腦部特定神經細胞內植入“開關”,再以激光束激活這部分神經元,促使處于睡眠狀態(tài)的實驗鼠快速“入夢”。
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教授丹揚介紹,這項研究所針對的神經細胞,在腦干最下方與脊髓相連的延髓區(qū)域,作為構成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基本單元,能釋放發(fā)揮神經傳遞素作用的伽瑪氨酪酸,在實驗鼠清醒并進食時最為活躍。
研究人員把一個光敏離子通道嵌入所謂“伽瑪氨酪酸生成神經元”,把一根光導纖維嵌入實驗鼠腦部,再以藍色激光束為激活手段,形成“光遺傳學開關”。
結果是,一旦激活這些神經元,在94%記錄在案的測試中,已經入睡的實驗鼠幾秒鐘內就會進入“快動眼睡眠”狀態(tài),也就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睡眠狀態(tài)之一。一般認為,“快動眼睡眠”與做夢相關,占睡眠總時長大約20%,對記憶和學習等大腦功能有作用。
丹揚主持這一項目,與研究小組成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發(fā)表了論文。
丹揚說,人們先前以為延髓區(qū)域只涉及快動眼睡眠時的骨骼肌麻痹,“我們(所做研究)顯示,這些神經元觸發(fā)快動眼睡眠的所有方面,包括骨骼肌麻痹和大腦皮層興奮,即與‘非快動眼睡眠’相比大腦更像是醒著時的狀態(tài)”。
研究人員推測,在一個相對小的神經元網絡內,他們可能找到了對是否“入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
丹揚說,她從事基礎研究,所獲結果未必直接會有應用,而睡眠失調是全球許多人面臨的問題。研究的效用,是漸進認清睡眠機理,或許可以為治療睡眠失調提供新思路,以避免現有化學藥物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