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福建泉州王女士的孩子開學上初一,前幾天,她接到孩子班主任發(fā)來的入學通知短信:“由于學校管理的需要,新生需辦理翼校通手表手機業(yè)務(wù),方便家校聯(lián)系,所以報到時請攜帶孩子的戶口復印件以及490(元)手表手機費?!爆F(xiàn)場報到時,王女士被告知:每名新生都要購買一部“手表手機”,否則不能入學。
經(jīng)媒體報道后,該校校長出面解釋,手表手機只能撥打指定電話號碼,不能上網(wǎng),這樣既能方便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又能防止學生因攜帶手機影響學習。是個別班主任用詞不謹慎,將“自愿購買”改為“需要購買”,導致家長誤解,現(xiàn)在接受部分家長的退款要求。
學校方便管理,無可厚非;但學校怎么就成了手表手機的代言人和銷售員?這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輸送鏈,值得追究。手表的指針錯了,時間就會不對;教育的指針錯了,孩子就會走錯方向。不買“手表手機”就不辦理入學手續(xù),教育的指針是不是跑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