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市的一家酒店,房客在入住期間可向酒店方申請免費使用的NFC手機,該手機可取代傳統(tǒng)房卡進出飯店門禁系統(tǒng),外出時還可以代替悠游卡(公交卡)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在便利商店內(nèi)小額消費。2012年,在瑞典、倫敦的幾家酒店也曾進行過相同的探索。
不過,由于NFC手機普及率還比較低,北京移動此次推出的經(jīng)過認證的NFC手機只有6款,包括三星I9308(S3)、三星I9508(S4)、HTC New One(802t)、中興U807N、華為T8950N、小米2A等機型。預計到9月底,上市的NFC手機將增長到20款左右,覆蓋三星、HTC、索尼、聯(lián)想等多個國內(nèi)外品牌。
蛋糕還小
“刷手機”在全國技術(shù)各異,機型受限、充值不便等制約推廣
手機與公交卡的結(jié)合,給人們帶來了較大的便捷,為何過去幾年一直“火”不起來?除了SIMPass技術(shù)的缺陷之外,門檻較高、便捷性不夠是主因。
以西安為例,想要實現(xiàn)用手機刷公交,首先必須為電信用戶,其次要使用天翼手機,這就大大限制了推廣范圍,直接導致市場蛋糕變小。據(jù)悉,西安的手機刷公交服務已經(jīng)推出兩年,許多市民卻并不知道這一功能。
“不知道可以刷手機乘公交,也沒有見人使用過。”在西安鐵一局醫(yī)院公交站臺,市民林偉表示,“如果將來手機刷卡能夠覆蓋更多的生活日常服務,并且面向所有通訊服務商,成為真正的‘一卡通’,那我和我家人也會考慮。”不過,他也認為,“手機是年輕人玩的,上了年紀的人出門坐個車,又不會用手機,對他們來說公交卡還是必需的。”K208路公交司機楊師傅也表示,“一般一天用手機刷卡的乘客都在個位數(shù),并不多。”
充值不夠便捷也是硬傷。在石家莊,市民只能在指定的12家營業(yè)廳為手機一卡通充值,而普通公交卡的充值點則要多得多,充值的不便使刷卡的便利幾乎被抵消。
而使用手機一卡通可能帶來的額外費用,也成為阻攔人們辦理該業(yè)務的門檻。據(jù)了解,在西安,手機一卡通曾向用戶收取每月5元的功能費,實行一段時間后才取消;而在石家莊,用戶更需一次性繳納70元的使用費,或預存150元的話費。
不過,對于北京市民來說,目前最大的局限還是在于NFC手機的稀少。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為了少帶一張一卡通而專門更換手機,能享受這一服務的人恐怕還是極少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