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8日消息,近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正在對一顆可能是已知最大的恒星進行觀察。這顆恒星很可能正處于生命的最后階段,其外層物質正不斷向外拋出。來自英國、智利、德國和美國的天文學家聯合完成了這一發(fā)現,這對了解巨型恒星如何將內部材料釋放回星系物質——星系以及恒星之間的物質和輻射場——的機理至關重要。星際物質是行星系統形成的必要條件。這項研究的結果發(fā)表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與質量較小的恒星比起來,質量更大(如比太陽質量大數十倍)的恒星往往壽命較短。一些質量最大的恒星,壽命往往只有數百萬年,之后它們就會耗盡核能并爆炸,成為超新星。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這些恒星會變得非常不穩(wěn)定,從其外層不斷噴發(fā)出相當數量的物質。這些物質原本被核反應濃縮在恒星內部,包含了許多形成行星系統(如我們的地球)的元素,如硅、鎂等。這些物質如何釋放,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影響恒星的演化,仍然是未解的謎題。
借助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巡天望遠鏡(VST,位于智利的帕瑞納天文臺),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一種特制的過濾器對銀河系進行觀測,試圖發(fā)現電離氫氣組成的星云。甚大巡天望遠鏡的光度H-阿爾法探測(VPHAS)對銀河系中由恒星釋放的物質進行了搜尋,研究團隊觀察到了維斯特盧1,并有了重大的發(fā)現。
維斯特盧1是銀河系中最大型的星團,包含了成千上萬的恒星,也是在其他星系中觀測到的巨型恒星星團距離我們最近的相似物。該星團距離地球大約16000光年,位于南天星座中的天壇座(Ara)。不過,我們對維斯特盧1的觀察被氣體和塵埃阻隔,能夠觀測到的可見光非常微弱。
當天文學家對維斯特盧1的圖片進行研究時,他們發(fā)現了一些真正特別的東西。在其中一顆名為“W26”的恒星周圍,天文學家發(fā)現了大片的發(fā)光氫氣體云(在圖片中顯示為綠色)。這些氣體云是已被電離的,意味著氫原子中的電子已經被剝奪。
這種類型的氣體云很少發(fā)現于大型恒星周圍,特別是像“W26”這樣的紅超巨星——這是第一次在類似的恒星周圍發(fā)現的電離的星云。W26本身可能溫度太低,無法使氣體發(fā)光;天文學家推測電離輻射的來源可能是星團中存在的藍巨星,抑或是一顆亮度較低,但溫度更高的伴星。從另一個角度,星云被電離的特點將使未來的研究變得更加容易。
對“W26”恒星的細節(jié)研究越多,研究者越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人類已知的最大的恒星。它的半徑是太陽的1500倍,而且是已知最明亮的紅超巨星之一。天文學家認為,如此巨大和明亮的恒星已經高度演化,所有的證據都表明,W26正走向其生命的終點,并將最終爆發(fā)成為一顆超新星。
在W26周圍發(fā)現的星云與“SN 1987A”周圍的星云十分類似。“SN 1987A”是1987年爆發(fā)的一顆超新星,也是從1604年以來人類最近一次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發(fā)。對W26周圍星云物質的研究將幫助天文學家了解這些巨型恒星物質損失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導致其最終的爆發(fā)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