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因為互聯(lián)網的力量,中國金融創(chuàng)新呈現(xiàn)破局之勢,不再像過往那般長時間處于金融抑制的狀態(tài)。市場化、技術化色彩濃厚的互聯(lián)網金融,更是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
但互聯(lián)網金融的一大關鍵力量—P2P,則依然處于野蠻生長狀態(tài),今年風險不斷滋生并爆發(fā)。P2P脫胎于中小企業(yè)艱難的融資困境,本是紓解融資難的有效路徑。正因如此,P2P從一誕生,政策層面對其呵護有余,而風控不夠,至今未出臺細致的規(guī)范細則。
“高成長、高收益”,固然說明這一市場的活力和前景,但同時伴隨的也是“高風險”。試想,這么短的時間內,通過像所謂的“大數據”技術評估的網絡信用,或者一些并不怎么規(guī)范的擔保模式,就釋放這么多的資金出去,即使是風控規(guī)范嚴格的傳統(tǒng)銀行業(yè),也很難保證將不良資產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P2P對應的很多項目也遭遇效益不佳的狀態(tài),也越來越難以應付高昂的借貸成本,由此投資者的收益也隨時可能面臨不能按時兌付的問題。
據了解,今年以來“跑路事件”頻繁發(fā)生。實際上,P2P發(fā)展早期,承擔風險的主要是VC等機構投資人的“聰明錢”,他們分到了P2P伊始野蠻混亂階段的第一杯羹。而這兩年,海量進入P2P的資金,則和多數泡沫的非理性階段一樣,更多的可以被稱之為“傻錢”(反映遲鈍的資金),以中小投資者和普通民眾為主。他們看到了P2P早期的豐厚回報,現(xiàn)在正在洶涌地往P2P泡沫里扎堆。此時,如果還沒有規(guī)范化的管理和約束,這些“傻錢”有可能血本無歸。
甚至,如果遇到大的經濟風險爆發(fā),P2P金融很有可能淪為一臺殺人機器。規(guī)范P2P的核心要義,重在建立P2P平臺公司的“防火墻”,通過資金第三方托管,嚴格將其與客戶資金剝離開來,只允許平臺公司賺取其贏得的管理費用??恐贫纫?guī)范P2P平臺,比呼吁他們自律、他律,讓他們堅守底線思維要靠譜得多。
作者倪金節(jié)系財經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