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親子鑒定”助流失海外文物“回家”
從法國回歸的32件金飾片中,最大的金鷙鳥。其邊緣有9組18個小孔,應(yīng)為綁縛其他物品時穿線的部位。劉曉倩攝
7月20日,甘肅省省長劉偉平從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手中接過從法國回歸的32件文物。此次回歸的文物是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金飾片,也是我國通過科技、考古、司法三方面證據(jù),首次追回的非法流失海外文物。
如何對此次從法國追索回來的32件金飾片作“親子鑒定”,確定它們出自大堡子山墓群?
甘肅省文物考古所所長王輝介紹說,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于禮縣城東13公里處的永興鄉(xiāng)和永坪鄉(xiāng)境內(nèi)。1992年至1993年,此遺址遭到瘋狂盜掘,兩座秦公大墓被盜掘一空,質(zhì)量較好的大片金片全部被盜,只有劫后殘余的8件小的金飾片。而這8件小片金飾片,成了確定流失金飾片“身份”的重要依據(jù)。
王輝表示,首先,它們的工藝、技術(shù)特征、制作方法相同;其次,通過成分分析,測定金片的本體成分及粘在金片上的土、朱砂,發(fā)現(xiàn)這些金片的本體和附著物成分也都相同。這就像通過“DNA”作“親子鑒定”和通過“指紋識別”驗證身份一樣,具有唯一性特征。由此,文物部門斷定大金飾片也是從這個墓中被盜的。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化司司長段勇表示,追回文物需要提供3方面證據(jù):一是考古學(xué)證據(jù),二是法律方面證據(jù),三是技術(shù)分析證據(jù)。通過對小型金飾片的分析,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證據(jù)鏈,是這批文物能回歸的主要證據(jù)之一。
據(jù)介紹,此次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回歸僅僅是開始,還有大批文物散失在世界各地。綜合多方面線索,目前已知大堡子山流失文物有81件,“客居”于英國、法國、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段勇說:“國家文物局會借鑒這次經(jīng)驗,完善相關(guān)調(diào)查工作,積極提出追索,在恰當(dāng)?shù)臅r機將流失文物追回。”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甘肅省省長劉偉平、甘肅省政協(xié)主席馮健身等出席了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移交儀式,并參觀了“秦韻——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歸特展”。展覽中,除法方返還的32件文物外,還同時展出了甘肅文博機構(gòu)收藏的大堡子山文物秦子镈、石罄、金飾片等109件(組)(記者劉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