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而行,乘車數(shù)里。不經(jīng)意之間,鱗次櫛比的酒家便印入眼簾,空氣中酒香夾雜著醬香,沁人心脾,這便是到了貴州茅臺鎮(zhèn)了。
9月19日至20日,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中外媒體聯(lián)合采訪團走近茅臺。逛“茅酒之源”,游釀酒車間,觀《天釀》表演,在包裝車間見證絲帶飛舞的匠心之美……外媒嘉賓在行走中感悟順天敬人的釀造哲學,沉醉于中國白酒的千年文化。
走進包裝車間,現(xiàn)代流水線與傳統(tǒng)手工操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數(shù)百名女工靈巧的雙手在流水線上起舞。最令人驚嘆的是拴絲帶工位序——女工們以6秒一瓶的速度,將紅絲帶化作飛天仙女的衣袂。這些絲帶不僅是防偽標識,更承載著"酒旗"的文化記憶。
參觀包裝車間后,媒體代表團記者們親身嘗試了如何拴絲帶,來自泰國的民族電視臺的記者卡差塔蓬·里拉蓬力,經(jīng)過多次嘗試終于結成了符合標準的絲帶,他說:“這次到茅臺參觀,親身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小絲帶蘊含中國傳統(tǒng)。我希望把茅臺酒介紹給泰國觀眾。”
穿過廠區(qū),進入始建于1956年的制酒二車間。幾位釀酒師正在"上甑",這項看似簡單的工序講究"輕、松、薄、勻、平、準",新工人需經(jīng)三年培訓方可上手。當酒甑蒸騰起霧氣,仿佛看見時空重疊——數(shù)百年前的茅臺先人們或許正用同樣的方式蒸煮著他們的"枸醬酒"。
登臨天釀景區(qū),實景劇《天釀》以天地為幕布,講述茅臺人為獲取心中最佳美酒的追求和探索。端午制曲,重陽下沙,演員們再現(xiàn)了腳踩的曲塊的情景。早在1967年,茅臺酒廠就投產(chǎn)了第一臺自制的制曲機,但經(jīng)過20多年的長期試驗、大量試驗成果顯示,機器制曲并不完全符合茅臺酒曲的質量要求,為呵護茅臺酒的品質,1989年后全面恢復了人工制曲。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總編輯陳漢光表示,近些年在馬來西亞中國白酒就越來越盛行,對于茅臺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第一次見到這款名酒的生產(chǎn)過程,我們很感興趣,茅臺既是舉重輕重的產(chǎn)業(yè),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标悵h光說。
這釀酒和做人一樣,不同的生命年月的親身經(jīng)歷,生發(fā)出不一樣的味道。這二十歲時嘗到的澀,到五十歲會慢慢變甜,這三十歲嘗的苦,到六十歲又變得澀,人生的味道和這酒一樣,隨著時間不斷變化,人也在變化。人釀酒,也是酒釀人。
或許是心有所感,韓國紐斯頻通訊社中國本部本部長崔憲圭現(xiàn)場深情背誦李白《將進酒》,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詩酒文化通過“一帶一路”送達給世界。
赤水河的風裹挾著酒香。這香氣里沉淀著30道工序、165個環(huán)節(jié)的匠心,凝結著從漢代至今的智慧結晶。茅臺不僅是一瓶酒,更是一部用糧食寫就的文明史詩,一曲自然與人文共鳴的千年絕唱。
統(tǒng)籌:李志強 葉琦
文字:范佳元
攝影:蔡成干 薛珂
視頻制作:王靖舒 殷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