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知識,是永遠值得尊崇和膜拜的,我們愿意看到,所謂的“高考膜拜”只是它的表象而已。
又是一年高考。
和歷年一樣,考試前幾天,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門前,再次上演了萬人送考的盛況??荚嚨谝惶?,廣州的高三老師和考生媽媽們,為了能以“旗開得勝”來祈福考生,紛紛穿上了很少上身的旗袍。昨天,安徽省首位盲人考生在工作人員攙扶下走進考場,原本擁擠的人群紛紛后退,為這名特殊考生讓道……這幾天的中國,高考成了第一關(guān)注。這種關(guān)注不只因為考試會改變考生的命運,也是整個社會對高考這種平等機會、權(quán)利的關(guān)注,對與高考連在一起的知識和教育的關(guān)注,如果說那些虔誠送考的甚至燒香的家長,營造了一種“高考膜拜”的話,這也是可以轉(zhuǎn)化為“教育膜拜”和“知識膜拜”的,這樣的習俗如果能沿襲下去,圍繞高考而形成的民俗,也許是現(xiàn)代人留給歷史的別樣財富。
萬人送考其實無可非議,就算那是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就算中國的教育制度還急需變革,但送考的家長無非是希望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苦讀而成才,這是歷代中國普通人提倡而且借助的成才方式,習大大之前也是如此鼓勵高三學生的,他用到了“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兩句話。從積極的意義上,送考應(yīng)該是對年輕人艱苦努力的肯定和慰勞,是正能量。
今年高考第一天,江西替考事件就被爆出,可以看出,媒體為了獲取一手資料,花了血本,他們知道,揭穿乃至遏制住這一黑色產(chǎn)業(yè)鏈,絕對會深得民心。因為高考是迄今為止,最平等的人才選拔形式,對于每個不能拼爹,沒有后臺的普通孩子來說,是他們珍貴又神圣的機會,就應(yīng)該像保護生命一樣去維護、捍衛(wèi)。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社會議論的話題,人們會借此想到當年考試的自己,也會重新拿起筆試試現(xiàn)在的作文能力,再一次做學生,再一次參與教育。在這種每年一次的回憶與參與中,又重溫了知識的神圣和教育的尊嚴,不夸張地說,每年的高考,都應(yīng)該是對整個社會一次文明洗禮。
我國的教育已經(jīng)歷幾次轉(zhuǎn)型,已經(jīng)由過去的以“衣錦還鄉(xiāng)”和“光宗耀祖”為目的,逐漸向“培養(yǎng)有共同價值觀的國民”和“有素質(zhì)的人”轉(zhuǎn)變,但即便如此,教育和知識,也是永遠值得尊崇和膜拜的,我們愿意看到,所謂的“高考膜拜”只是它的表象而已。(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