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2682點股市怎么破滅的
全民投機讓股民一夜返貧
A股正面臨一場生死考驗,臺灣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場“股災”,也是全民瘋狂投機,讓股市變成資本的“賭局”,而破滅也是轉(zhuǎn)瞬間。
征資本利得稅抑制不住泡沫
1987年到1990年2月,臺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
當時臺灣經(jīng)濟已實現(xiàn)連續(xù)40年平均9%的高增長,民間收入大幅提升,大量熱錢也跟著涌入,股市就成為一個最大的“蓄水池”。其賺錢效應甚至讓很多家庭婦女搖身一變,普遍成了闊太太。
短時間內(nèi)指數(shù)從1000多點狂漲到12000多點。那時幾乎是買什么賺什么,中產(chǎn)階級日子非常好過,買錯了股票,只要肯放,后來都是賺錢的。
1988年8月,臺指漲到8000點。為抑制泡沫,臺灣相關部門出臺準備征收資本利得稅的政策,大利空讓指數(shù)從8813點連跌19天到4645點。然而,這一“殺手锏”沒有起多長時間的作用,臺指就重新抬頭,直攻萬點關卡。
當時整個臺灣股市處于狂熱之中,一些行政部門,每天要等到股市下午收盤后才開始恢復辦公。三年牛市中,不夸張地說,任何一個人采取“扔飛鏢”式的隨機選股策略,都可以獲得平均8.5%的月回報率。
只有一艘破船的公司股價炒到200
到1990年3月泡沫的頂峰時,臺北股市活躍交易賬戶,從牛市開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萬,激增到600萬,日均交易量飆升到最高56億美元,單日最高成交量是當時紐交所和東京交易所交易量的總和。
而濃烈的投機氣氛下,有人操縱股價。當時易航是只有一艘破船的一家上市公司,最初股價只有一塊六毛七,后來被炒到將近200塊錢。莊家后來又去炒作所謂的南港以及泰豐,僅三只股票的炒作讓莊家從一介貧民,變成最高身價曾經(jīng)達到近100億元的大富翁。但崩盤之后,莊家又回到了一貧如洗。
垃圾股暴漲把臺北股市推到了全球最沒有投資價值股市的位置。股市崩盤前,臺股平均市盈率達100倍。
1990年2月,臺幣升值趨緩,貿(mào)易順差也未再度走高,主流與非主流展開廝殺,讓指數(shù)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8個月跌到2485點。
很多人為此傾家蕩產(chǎn),遭受巨大損失的有莊家和主力,更多的則是散戶,把牛市賺的所有錢都吐回了市場還不夠。
據(jù)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