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29日電 題:敬畏·敬仰——看四川劍閣如何保護千年古柏
崔可欣、許春紅
“長廊郁翠柏,斜陽照五津。景陽仍風雨,蒼茫古棧云?!边@是1000多年前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的蜀道勝景。詩中的“長廊”,指的是由近8000株蒼翠古柏樹所環(huán)繞的劍門蜀道,世人又稱其“翠云廊”。
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的“劍門關-翠云廊風景區(qū)”是國家5A級風景區(qū),這里的“皇柏大道”匯聚了“劍閣柏”等眾多珍貴古柏。這些平均樹齡有1000年的古柏樹,為何能歷經(jīng)風雨挺立至今?
歷朝重視:成就千載“翠柏天”
行走在古柏林中,腳下是古老的青石板路,兩旁翠柏高聳入云,夾道成廊,行走其間,心情怡然。
蜀道古柏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北宋年間,歷經(jīng)后朝數(shù)次補植。遮天蔽日的古柏庇護下的金牛道,在古代連接著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秦川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煙”是其繁盛時的寫照。
“古蜀道上的‘皇柏’歷代都設有專人管理,”劍閣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紹強介紹,蜀道植樹目前可考時間為北宋天圣3年,主要目的是為修繕劍門至鳳州(今陜西鳳縣)一線古蜀道棧閣提供用材。及至明、清、民國時期,歷朝官府對古柏及驛道保護都作為重要日常工作來抓。
科學管護:“私人訂制”式保護
2002年,經(jīng)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翠云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建立。2012年后,保護區(qū)管理局掛牌成立,保護工作有序開展。
“我們對全縣古柏進行了全面普查,登記每株古柏的GPS位置、樹高、胸徑、樹齡、生長狀況等,建立電子信息檔案,實行身份化識別管理?!贝湓评裙虐厥〖壸匀槐Wo區(qū)管理局局長唐天勇介紹,不僅要減少森林病蟲害對古柏的危害,還按照“一樹一策”的原則制定專門的保護和復壯救護措施,每棵古樹都得到“私人訂制”式保護。
2018年,保護區(qū)設立了護林員崗位。家住劍閣縣劍門關鎮(zhèn)天橋村的王世銀今年58歲,他告訴記者,自己主要巡護從漢陽鎮(zhèn)郵電所到天橋村的330棵古柏樹。
近年,劍閣縣還開展“我為蜀道植柏樹”活動,促進蜀道古柏世代相傳。
敬畏·敬仰:保護為“首要任務”
多年來,劍閣縣委、縣政府確立了生態(tài)立縣發(fā)展思路,把蜀道古柏保護作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
“翠云廊猶如生態(tài)文明的綠色長城,要在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的同時發(fā)展好生態(tài)旅游,讓更多人對古蜀道的歷史文化更加了解、更加敬仰?!眲﹂w縣委書記張世忠對記者說。
今年1月1日起,《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四川省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確立對古樹名木的保護范圍和路徑。劍閣縣的7803棵古柏樹被納入其中。
一圈一圈的古柏年輪刻錄著千年風雨滄桑,蓄積著生生不息的神奇力量。翠云廊古柏林寫照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勤勞,也見證了一代代劍閣人對生態(tài)自然的敬仰、為保護文化遺產(chǎn)和人類文明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