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攜帶月壤起飛
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fā)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月壤樣品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huán)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與地面起飛不同,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不具備成熟的發(fā)射塔架系統(tǒng),著陸器相當于上升器的“臨時塔架”,上升器起飛存在起飛初始基準與起飛平臺姿態(tài)不確定、發(fā)動機羽流導流空間受限、地月環(huán)境差異等問題。另外,由于月球上沒有導航星座,上升器起飛后,需在地面測控輔助下,借助自身攜帶的特殊敏感器實現自主定位、定姿。
點火起飛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實現月面國旗展開,以及上升器、著陸器的解鎖分離。此次國旗展開是我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照片中“嫦娥”手中的國旗在陽光的照耀下,月球上的一抹“中國紅”格外鮮艷。
點火起飛后,上升器經歷垂直上升、姿態(tài)調整和軌道射入三個階段,進入預定環(huán)月飛行軌道。隨后,上升器將與環(huán)月等待的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將月球樣品轉移到返回器,后者將等待合適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準備。
嫦娥五號的回家之旅,一個重要任務是帶回月壤。此前,嫦娥五號在月面通過機械臂表取和鉆具鉆取兩種方式分別采集了月球樣品。其中,鉆具鉆取了月面下的月壤樣品,機械臂則在末端采樣器支持下在月表開展采樣。為確保月球樣品在返回地球過程中保持真空密閉以及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嫦娥五號在月面對樣品進行了密封封裝,將其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