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懷亮
《禹貢》所載九州山川形勢圖,雕版墨印,宋代。
“熊耳山之爭”是商洛歷史上聚訟最為激烈,持續(xù)時間最為長久的“第一疑案”。
大禹治理洪水的主要工程項目是“道九山”和“導(dǎo)九川”。“道九山”,就是開通9條山脈之間的通行道路。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直至倍尾山,即是“道九山”系列工程中的一條重要道路工程。唐代訓(xùn)詁學(xué)家顏師古注疏的《漢書·地理志》說,“熊耳在陜(縣)東。外方在穎川,即崇高也。桐柏在平氏東南。倍尾在安陸東北。言四山相連也。倍讀曰陪”(《史記》曰“負(fù)尾”,《漢書》改作“陪尾”——本文作者注)。查:顏師古所說的熊耳山,在河南陜縣東150里。外方山,在河南省西部,為秦嶺東段支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200余公里,是伊河、穎河的分水嶺。桐柏山,在河南、湖北兩省邊境,西北——東南走向,主峰在太白頂,為淮河發(fā)源地。陪尾山,古山名,在今湖北安陸縣北。《漢書·地理志》:“安陸(今湖北云夢)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其后,鄭玄《尚書注》《水經(jīng)》《括地志》《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等,皆從此說。據(jù)此可知,大禹開通這條道路的目的在于溝通陜、豫、鄂、皖四地之間的聯(lián)系。
“導(dǎo)九川”,即是疏通九州域內(nèi)為患最著的9條河流大川。鑿?fù)ㄐ芏揭允鑼?dǎo)洛水,使它流向東北,與河南境內(nèi)的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流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注入黃河,即就是“導(dǎo)九川”這一偉大系列工程其中的一項重要工程(詳見附圖)?!妒酚?middot;夏本紀(jì)》的原文是:“導(dǎo)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東北入于河。”澗水,源出河南澠池縣東北,東流經(jīng)新安縣,南至洛陽市,西折東南入洛河。瀍水,源出洛陽市西北,東南流經(jīng)舊縣城,再東入洛水。伊河,源出河南欒川縣伏牛山北麓,東北流,在偃師縣楊村附近入洛河。按說太史公在《史記》中已將這項工程的起止點交待得很是明白了,并沒有多少疑義之處,不料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32—92)在《漢書·地理志》中明確提出“熊耳山在弘農(nóng)盧氏縣東,為伊水所出”的觀點之后,即在經(jīng)傳注疏界引發(fā)了一場曠世持久的“熊耳山之爭”,爭論時間幾近兩千年,迄今仍未見有平息。
首先提出反對意見的是東晉訓(xùn)詁學(xué)家郭璞(276-324),他在其所編著的《山海經(jīng)》郭注中明確地說:“熊耳山,今在上洛縣南。”南宋學(xué)者蔡沈(1167-1230)在其所著的《書集傳》中亦力挺郭璞的“上洛縣南”觀點,謂班固的漢志為非。魏晉時,晉分京兆尹南部置上洛郡,轄縣四,分別曰上洛、曰商縣、曰拒陽(今洛南縣地,尋廢)、曰豐陽,俱隸司州(即司隸校尉部,治所在今洛陽東北)。上洛郡和上洛縣的治所,均在今商洛市商州區(qū)。據(jù)此,郭璞所指的“熊耳山,今在上洛縣南”的說法顯然不可能成立,因為上洛縣南沒有熊耳山。商州境內(nèi)的熊耳山在上洛縣治西,地理方位也不對。可能郭璞將今洛南縣地視作是古上洛縣治所在地了,其實魏晉時今洛南縣僅是上洛郡的一部分,未設(shè)縣。
嗣后還有學(xué)者提出“熊耳山在河南宜陽”之說,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466-527)即在《水經(jīng)注》中駁斥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宜陽熊耳山在洛水北———本文作者注),此自別山,不與《禹貢》‘導(dǎo)洛自熊耳’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