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澤平 魏 華
第一次見到余啟平是在鎮(zhèn)安縣青槐社區(qū)的金匯原農(nóng)家樂,當時他正在獨自用一只手修建仿古式休閑長廊,制作花燈、石磨架子等,并且做得精巧細致,顧客們總是吃驚地上前詢問并嘖嘖贊嘆。
1971年,余啟平出生在鎮(zhèn)安縣廟溝鎮(zhèn)中坪村五組一個窮困家庭,小學剛上完就退學了。1994年5月夏收之后,24歲的余啟平到寧陜縣太山廟林場打工。在鋸木板時由于用力較大,他的右手被嘯叫的鋸子瞬間鋸掉。因為地處偏遠,趕到醫(yī)院時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手術(shù)時間,余啟平永遠失去了右手。8月即將完婚,這對余啟平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他擔心人家姑娘不嫁給他。一個月后,吊著仍纏著紗布的胳膊他跨進了未婚妻的家門,未婚妻王榮娥的一句話,讓他頭頂?shù)奶炜沼珠_始放晴。“我的確看上了你這個人,只要努力,日子就能過好。”為了補貼家用,上山挖藥材,別人的洋鎬把都是1.2米的,他給自己做了一個40公分的,用左手一只手挖;日常挑擔提東西,他給右胳膊里面包上棉花、外面綁上棉布,協(xié)助左手勞動。就這樣,日子依然過得艱難。
1996年,頭腦靈活,從小愛仿制家具等小玩意的余啟平萌生了當木匠的想法,但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對。說干就干,第二天,余啟平開始為家里制作小凳子。小凳子看似結(jié)構(gòu)簡單,其實卯榫、木條非常多,稍有誤差,坐不了幾天就會晃動或者散架。沒有右手的余啟平,必須調(diào)動身體其他部位來彌補這種不足。打卯眼時,他把鑿子牢牢綁在右手臂上,木條放在地上用雙腳夾住,左手用錘子敲打。劈木條時,他用殘肢死死壓住木頭的上端,下面用腳靠住,再用斧頭一點一點地劈。打線時,他將一頭釘住,另一頭用腿將墨斗緊緊壓住,把線繃緊,再用左手彈線。一個結(jié)實好看的小凳子做出來時,余啟平用了6天,比別人多數(shù)倍的時間。接下來,他嘗試著做些門窗、椅子等各種家具。
半年后,余啟平迎來了他木匠生涯的第一單生意,60多歲的鄰居請他做一個鍋蓋和木盆,并明確告知,要是鍋蓋與鍋不合縫、木盆漏水,就不給錢。“木盆最難,尤其是盆幫,必須保證每一塊木板兩側(cè)的斜面之間沒有絲毫的縫隙。我?guī)缀跏枪蛟诘厣稀⒈牬笱劬γ橹鴣硗瓿蓪雍峡p的。”余啟平提起當初,不由自主地摸起膝蓋,仿佛當年跪著的疼痛還在。鍋蓋和木盆成了余啟平的兩塊招牌,讓大家開始知道他這個余木匠。第二年,他置辦了刨床等電動工具,慢慢地走出中坪村,木匠活也由鍋蓋木盆拓寬到箱柜器物,遠近眾人都喜歡請他。
近年來,大公司流水線上生產(chǎn)的家具開始在城鄉(xiāng)普及,人們對木匠的需求逐漸局限于房子裝修中的木活。緊跟時代步伐的余啟平又開始學習裝修,滾乳膠漆、貼壁紙等,現(xiàn)在他又喜歡上了做仿古家具。“這些仿古長廊、仿古桌凳等,都是我通過手機上網(wǎng)查到的,老余對著圖片就做成功了。他說這是他第一次這么干活,第一次做仿古的東西,真不簡單。”金匯原老板汪世娥說。
對于為啥能有這么多人喜歡請他干活,憨厚樸實的余啟平說:“木匠活不僅是技術(shù),更是一種藝術(shù),你只想著如何賺錢,而不想著怎樣把活做好,那肯定賺不來錢。”如今,依靠一只巧手,木匠余啟平精心雕鑿的一家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余啟平說,他就希望自己在仿古家具制作上,把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卯榫結(jié)構(gòu)繼續(xù)傳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