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房子,啥都在農(nóng)村
和楊波一樣,今年44歲的韓勇智也在鎮(zhèn)安縣城買了房子。但是用他的話來說,城里的房子就是一個安身的地方,不需要再花錢租房子住了,而“除了房子,啥都在農(nóng)村。”
韓勇智的老家在鎮(zhèn)安縣高峰鎮(zhèn)兩河村,出門打工十幾年,韓勇智一直過著城市與農(nóng)村不停切換的生活。和他一起鋪地板磚的年輕師傅告訴我們,如今在鎮(zhèn)安,韓勇智鋪地板磚的手藝算得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每年都會有很多雇主專門等上一個多月,就為了請他來給新房鋪地板。“客人進門了都會先看地板,磚鋪壞了整個裝修就壞了。去年商州有個熟人足足等了我兩個月,叫去給他鋪地磚。”由于手藝精湛,一年下來韓勇智的凈收入能達到八九萬元。多年的辛勤勞作,韓勇智用自己的積蓄在鎮(zhèn)安縣城買了房子。雖然房子在7層,還沒有電梯,但是總算給妻子和兩個孩子置辦了屬于他們的安樂窩??稍陧n勇智眼里,有父母在的農(nóng)村老家才是他們真正意義上的家,“再掙錢,都得要回去。”
韓勇智說,每隔幾天,他都要騎著摩托車回家看看。“我們年輕人覺得種地劃不來,但是老人不這么認為,他們舍不得家里的地。”韓勇智說父母年紀大了,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在外面打拼,所以家里有什么重活,都是他抽空回家干的。而且農(nóng)村的老家,無論村里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回去幫忙。“農(nóng)村人很講究情義,人家家里有事你不回去幫忙,村里人就會覺得你人情淡薄,看不起你。而且咱自己也有老祖先(父母),咱老了也會回去。”韓勇智說。
如今,韓勇智的大兒子已經(jīng)考上大學,去往廣西南寧讀書。妻子因為腿不好沒有出去工作,專門在家照顧一家子的飲食起居。“雖然我們這個小家庭在城里生活,但全家人的戶口都沒有轉(zhuǎn),醫(yī)保也按農(nóng)村的交著哩。不管娃以后在哪兒生活,咱永遠都是農(nóng)民,肯定會回農(nóng)村。”韓勇智說。
種地打工兩不誤
凌晨四點,楊傳金的手機鈴聲響了,他麻利地起床,洗把臉,然后熱點剩飯,迅速吃完,給肩上摔條毛巾,四點二十就出發(fā)了。楊傳金租住在一個陰暗低矮的地下室里,一間十多平方米的空間里,一頭支著床鋪,一頭擺放著灶具,三個人站在里面,顯得有些緊巴局促。
楊傳金的皮膚看起來黝黑黝黑的,在昏暗的燈光下,分不清是本來的膚色還是長期暴露在陽光下的緣故。他是要去城北邊一個山頭上做工,他已經(jīng)連續(xù)在那里做了一個多月了,從住的地方走到干活的地方需要一個多小時,他沒有摩托車,只能步行,所以每天早上都是四點多就出發(fā),趕六點到達施工現(xiàn)場。據(jù)說是政府重點工程——公墓建設。
楊傳金的老家在鎮(zhèn)安縣大坪鎮(zhèn)園山村的一個半山腰上,祖祖輩輩都住在山上,他最早住在更高山頭上,下一趟街道來回要三四個小時。后來他在山腰買了別人的兩間牛棚,翻新改造成了兩間石板土房。兩間石板房一住就是二十幾年,現(xiàn)在的石板房還是石板房,只是一到陰雨天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楊傳金有兩個孩子,孩子在上高中之前。楊傳金在家種著幾畝地,留點口糧,其余的賣錢供孩子讀書。十年前,兒子楊龍考上了鎮(zhèn)安縣中,楊傳金既喜又憂,孩子一年的學費、生活費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他想來想去,借錢也不是個辦法,出門打工是唯一的路子。自己只讀過兩年書,沒有學過手藝,媳婦又是輕度智障人士,所以,他決定閑時就在離家不遠的縣城或者附近找活做,農(nóng)忙時回家打理莊稼地。
縣城到老家坐班車需要兩個半小時,楊傳金就這樣經(jīng)常往返于縣城和老家之間。一年要跑多少個來回,他也沒算過。他說自己主要是跟務工隊干活兒,河道流域治理、公路沿線植綠、和泥漿、背石磚……有啥活干啥活,只要有人叫,他就去。有時候過年也沒有回去,但按節(jié)氣春種秋收的時候,他是一定得回去的,因為他不想把地荒廢著。“地要連年種,幾年不種,草都長得老高了,再種莊稼就不肯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