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這檔節(jié)目已擁有廣為人知的平臺,和那么多廣告商提供的資源,節(jié)目該如何轉身真是電視工作者該思考的問題了。
本周末開播的《中國好聲音》第三季,一邊看一邊刷朋友圈,發(fā)現(xiàn)周圍關注度并不如之前兩季,而少有幾個人看了之后也是抱怨幾句“中國好呱噪”“中國好啰嗦”“中國好做作”之類,除導師換作齊秦略有新鮮感之外,從表演形式、導師再到學員,本屆“好聲音”帶給觀眾的亮點不多。如何讓一檔綜藝節(jié)目保持生命力和新鮮感的問題再一次提請關注。
先來說說導師,那英三任元老,除了形象越來越時尚之外,臺詞聽起來都是陳詞濫調(diào)“你知道梁博嗎?”“你是東北人嗎?”“你爸爸媽媽也許知道我”,反反復復就是這幾句,但這些和唱歌、和音樂有關系嗎?既然拿到上千萬元的月薪,是否也應該相應地提高一些音樂素養(yǎng)和理論水平?表演固然重要,但角色已演到第三季,是否該考慮給角色賦予新的色彩和定位?“導師”二字不是僅有名氣就能擔得起的。汪峰的臺詞大家都很熟悉了——“說說你的夢想”,連楊坤都忍不住調(diào)侃,我一直覺得汪峰本人欠缺一些幽默感,所以在導師這個帶有“表演性”的職位里,他一直不能“解放天性”,他在努力維持自己的尊嚴感,雖然有學員將他稱為“音樂教父”時,他無所謂地揮揮手淡然說句“那些都不重要”。最后說說新晉導師齊秦,和之前哈林和張惠妹同樣來自臺灣的音樂人比起來,他的資歷更深,音樂影響更為廣泛,但遺憾的是他的口才并不如前兩位。我們知道臺灣人幾乎個個都是演講家,哪怕是街上賣水果的小販也會把他的商品做成文化內(nèi)涵的消費品,一杯普通的咖啡都能喝出歷史感和故事,所以前兩季出彩兒的臺詞也基本都是出自哈林和張惠妹,從表演上來說,這樣的表演因為有內(nèi)涵有深度而感人。但齊秦在多數(shù)時候都是憑借第一個轉身來博學員同情,翻來覆去也就是拿自己的年齡、國際團隊和第一個轉身說事兒,這樣小兒科的表演離觀眾的期待還有距離。
然后說說學員,卡拉OK廳唱歌好的人那么多,為什么有的人能登上好聲音的舞臺,當然是要聽你用自己特有的聲線對這首歌全新的詮釋,可惜只有那首加入新疆音樂元素的李谷一老歌和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永馨小姑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能否認,多數(shù)學員還是指望著通過中國好聲音來改變自身溫飽都無法保障的狀態(tài),而他們的父母那樣孤注一擲的狀態(tài)同樣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擔心,對于他們來說,唱歌不僅僅是喜好和享受,更承載了太多改變命運的東西,聯(lián)想起發(fā)展最好卻因吸毒被捕的李代沫,真不知導師的轉身對他們來說是喜是憂。這檔節(jié)目已擁有廣為人知的平臺,和那么多廣告商提供的資源,節(jié)目該如何轉身真是電視工作者該思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