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朋友圈里一波又一波的旅行美景刷屏狂潮,“十一”黃金周假期結束了。相信很多人要么是刷屏客,要么是刷屏看客,或者二者兼有之。在各大話題榜上,10月1日開始公映的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黃金時代》也一直是熱度不小的話題。鐘愛蕭紅作品的文學青年們,一邊翻箱倒柜找到自己曾經讀《呼蘭河傳》的手寫筆記本,一邊念叨著要去影院目睹見證一代悲情才女的“黃金時代”。
然而,文學青年的票房力量,總歸是有限的。黃金周關于《黃金時代》的票房新聞,大多與“乏力”、“失敗”有關。10月6日中午,記者在成都某影城親身感受到《黃金時代》的票房形勢確實堪憂。這家位于成都市中心繁華地段高檔商場中的大型影院,《黃金時代》的排片沒有普通場,一天只有三場小型VIP場,記者買票體驗的中午一點左右這場,只有五六個觀眾,與一旁喜劇片《心花路放》放映廳門口的人頭攢動,反差強烈。
雖然大眾的審美眼光不容低估,但坦白來說,《黃金時代》的票房不力,肯定不能判定其是爛片。這部電影用的紀錄片和故事片的融合套式結構,能做到有新鮮感,且不顯生硬,非同一般。畫面精美細膩,有一種落寞貴族的優(yōu)雅。全片用蕭紅一生遭遇的幾個男人,以及她的寫作才華受到文壇朋友的肯定和欣賞,點出蕭紅的生命本質:追求自由,靈魂孤獨。電影大段大段優(yōu)美的散文片段,也是向蕭紅作為一個文學天才表示敬意。熟悉許鞍華的觀眾都了解,許導為自己的電影藝術,幾乎貢獻了她全部的人生精力。如今她已經60多歲了,依然還在為電影藝術苦苦奮斗。有個網友說得更是讓人感動,“《黃金時代》再怎么票房糟糕,再怎么不被影評人待見,我也打算去看看。不為別的,許鞍華那么大歲數了,還在為電影藝術尋求突破,還能有渾身燃燒的勇氣和力量?!?/p>
當然,我們也理解,國慶黃金周里,很多人看電影都是為了找樂子,不是為了看到一部特別的作品。這肯定沒什么錯。只是,在找樂子找完了以后,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到月亮內心感到柔軟的時候,人還是需要點情懷的是吧。這個時候,或許你需要的可能不再是一個找樂子的電影,而是讓你感到有所意味有所感慨的電影。比如像《黃金時代》這樣的電影。這也是文藝電影的存在必要。
許鞍華是東北籍的香港導演,她說過,蕭紅這個人物題材對她非同一般,可以說,她拍的是她的鄉(xiāng)愁。票房不力就不力吧,至少她完成了自己的夢想。而熟悉電影圈的人都了解,一個電影導演,如果他或她的一部電影的票房不力,下一步電影的籌備找錢,就會比較困難。我們也希望,《黃金時代》票房至少要讓她能給投資方有個基本的交代,以便以后還能繼續(xù)拍電影啊。 娛樂觀察員: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