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中央電視臺羊年春晚如期而來并圓滿落下帷幕,十余億人在電視機前共度美好幸福愉快的“守歲”之夜。日前,《人民日報》評論央視羊年春晚,稱其深度地融入中國人民的民俗生活和年俗精神之中,以時尚化、科技化、藝術(shù)化的風(fēng)采成長為古老年俗里的新民俗。并贊其為人民發(fā)聲,反腐題材作品諷刺入木三分,批判酣暢淋漓。
文章稱,作為一種觀看的民俗儀式,被觀看的羊年央視春晚為廣大觀眾的民俗觀看提供了共同的話題和具有最大公約數(shù)的價值引領(lǐng)。整臺晚會生動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時代風(fēng)采,詮釋了“共筑中國夢,家和萬事興”的主題,男女聲二重唱《共筑中國夢》,唱出了中國人民追夢、尋夢、筑夢、圓夢的豪邁氣概;組舞絲路舞蹈歷史地呈現(xiàn)了“一帶一路”的宏圖大略;歌舞《中華好兒孫》頌揚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tǒng)美德;歌曲《回家的路》、《當(dāng)你老了》、《母親》、《追憶故人》、《搭把手》等,把鄉(xiāng)情、親情、愛情、友情演繹得溫馨動人。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晚會把觀眾心里所想所盼所冀所求和盤托出,為人民抒情,為人民發(fā)聲。小品《投其所好》、相聲《這不是我的》以小見大,把當(dāng)前大快人心、大得民心的打虎拍蠅的反腐倡廉題材推向春晚,諷刺入木三分,批判酣暢淋漓。
此外,《人民日報》贊揚羊年春晚首次試用的手機微信互動,把十幾億觀眾拉進了參與互動的“圈子”,晚會內(nèi)外、舞臺上下、電視機里外涌動著無形的人潮,科技為春晚插上了飛翔的翅膀,科技為春晚敞開了所有的時空阻隔。 據(jù)《人民日報》報道
相聲《這不是我的》等反腐題材作品成為春晚語言類節(jié)目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