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代華
每年的高考都有各地“禁噪”護考的專項行動。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高考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空前緊張,大家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家長也沒有什么給高考的孩子吃什么大補的,就像平時一樣,也沒有家長車來車去的“陪考”護駕,更沒有社會這種“禁噪”之類的“特殊保護”措施,高考一樣順利進行,孩子和家長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壓力山大。
應試教育的功利化,把人們的神經(jīng)繃得很緊,像一根上緊的發(fā)條隨時都有斷條的可能。大家熱捧高考,把高考置于一個超過一切的高度,為了高考順利,任何事情都要往后站。我們總說,要給高考降溫,給考生減壓,但是每到高考,卻又自覺不自覺地給熱捧高考添了一把柴火,人為制造緊張空氣,使中高考蒙上神秘的色彩。
道路封閉,警察上路,“禁噪”……考生與家長如臨大敵,進考場像上了朝鮮戰(zhàn)場,考生成了特殊保護的對象,家長“方寸大亂”,不知如何“伺候”考生,家長每天圍著孩子“打轉”,“興師動眾”“行為失范”,給中高考的孩子們陡添幾分緊張;考生的生物鐘被打亂,秩序紊亂,思維被期待捆綁,神經(jīng)繃得太緊;社會的過分關注,“保駕護航”有過之而無不及,硬是將考生本來能正常發(fā)揮的考試而不能正常發(fā)揮,反而考砸了。
考試前的“惡補”和反常措施,弄得考生心發(fā)慌,產(chǎn)生嚴重的“考試焦慮癥”等“考前病”。而導致焦慮等“考前病”的“禍根”則是:考生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對考試過于看重,心理負擔很大;家長過于關注成績,給考生施加很大的壓力;某些考生自身抗壓能力較弱,情緒經(jīng)常受波動。
如果大家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高考,正確看待高考的“地位”,多些理性理智,讓中高考回歸正常,成為一種常態(tài),不制造緊張空氣,高考就會減少焦慮。防止“考前病”,沒有靈丹妙藥,最佳“武器”就是全社會都對中高考保持平常心,為高考減壓,禁噪,更需“禁躁”,大家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高考本是平常事何須社會緊張之?誠然,高考焦慮并不只是因一場考試引起,需要教育和社會的反思。如何引導每個孩子能有自己的選擇空間和發(fā)展道路,是更長遠的問題,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