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起飛!”
9月23日上午,華北某機場塔臺,隨著北空航空兵某師師長胡賢軍一聲令下,該師在此執(zhí)行海訓任務的最后一架戰(zhàn)機呼嘯升空,凱旋歸建。
從閱兵訓練場直接轉入海訓任務,把海訓當作受閱的一部分,是胡賢軍對該師任務分隊官兵提出的要求。
這個師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英雄部隊,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曾取得擊落擊傷敵機67架的輝煌戰(zhàn)績。這次閱兵,該師是為數(shù)不多的參加兩個梯隊受閱的部隊,他們駕駛殲擊機編入預警指揮機、加受油機兩個梯隊,米秒不差地通過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胡賢軍既是受閱飛行員,也是訓練指揮員。
“2000米以上實施空中加油相對平穩(wěn),如同‘在游泳池游泳’;閱兵任務中加受油機低空編隊,如同‘大海里游泳’,風險大。”胡賢軍介紹,預警機、加油機和戰(zhàn)斗機性能差異大,加之受低空氣流、城市熱浪、飛機尾流等影響,精準編隊難度大,對殲擊機飛行員而言,就像“空中繡花”。
受“米秒不差”要求的啟示,胡賢軍結合訓練實踐,提出 “雙20標準”,即編隊中每架飛機與閱兵標準誤差不超過20厘米,左右護衛(wèi)機前后誤差不超過20厘米。
“閱兵任務要求誤差在1米以內(nèi),便達到滿分5分,而這個標準的滿分是5.8分。”胡賢軍介紹,如同射擊正中靶心的10.9環(huán)一樣。
為何要制定標準更高、要求更細的“雙20標準”?面對記者的疑問,胡賢軍的回答是:戰(zhàn)斗意識——提高標準就是讓飛行員時刻保持戰(zhàn)斗意識。
制定標準易,踐行標準難。胡賢軍親自帶飛駕機升空,保持好自身飛行狀態(tài)的同時,在座艙中觀察整體隊形,形成第一手影像資料,回到地面逐幀進行飛參判讀,對每一架次編隊情況進行全面質(zhì)量評估,逐人分析原因。
5米、4米、3米……隨著訓練的推進,誤差越來越小。一個多月后,該師所在兩個梯隊成績穩(wěn)居空中梯隊前列。
“我們培養(yǎng)的不是‘和平鴿’,合格的飛行員必須首先是合格的戰(zhàn)斗員!”胡賢軍要求全師飛行員的每次起飛都是戰(zhàn)斗姿態(tài)。
在閱兵任務中,該師每名參閱飛行員平均飛行時間近100小時,高強度的訓練使飛行員體重平均減了5斤,胡賢軍更是瘦了近10斤,但部隊戰(zhàn)斗力卻提高了一大截。他說:“我們是英雄部隊,傳承英雄血脈,不能光說不練!”(邵蕾 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