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退休難,表面原因是我國一直沒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規(guī)定,深層原因則是院士頭銜的嚴重利益化
備受關注的院士退休問題,終于有了明確的說法。據媒體日前報道,中央已批準院士退休的改革方案,除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可延長到75歲外,其余院士一律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消息一出,立即在科技界引發(fā)熱烈反響。許多網友慨嘆:院士退休這一老大難問題終于有解了!
院士退休有這么難嗎?事實上的確大不易。2013年11月,年滿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向工作了一輩子的中國林業(yè)大學表達了退休的意思,結果被校領導婉拒。單位不讓年長院士退休并非個案。據報道,在兩院院士中唯一一位獲準退休的院士,是中國軍事醫(yī)學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他能在70多歲時實現(xiàn)退休的夙愿,還是多次打報告后經中央軍委特批的。
院士退休為何這么難?表面原因是我國一直沒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規(guī)定,深層原因則是院士頭銜的嚴重利益化。
本來,院士只是榮譽性的學術稱號,院士制度中并沒有賦予院士特權。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最高學術稱號等于最高學術權威”的院士崇拜,在科技經費分配、重大課題立項、科技成果鑒定,以及科技獎勵評選、科技規(guī)劃制定、學科與機構評議等科技活動中,形成了“非院士不可”的潛規(guī)則,好像沒有院士主持、參加就沒有權威性。錯誤的觀念和錯誤的做法,使院士在學術資源占有和分配上獲得了話語權和優(yōu)先權,學術稱號與個人利益、單位利益難以分開。如此一來,不僅沒有院士的單位不惜重金“誠聘”院士,有院士的單位也借口“院士退休沒有明文規(guī)定”婉拒其退休。其實,他們并不指望年事已高的院士親自上陣或者帶隊攻關,只是想借“院士”這個頭銜為單位爭取更多利益罷了。
院士是人不是神,年老體弱、創(chuàng)新力下降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guī)律。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指出,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