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北京8月24日電(趙竹青)昨天,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小說第一次真正上升到世界的高度。這部創(chuàng)下了百萬冊“銷量神話”的中國科普代表作,究竟是怎樣誕生的?
劉慈欣此前接受采訪時曾經(jīng)表示,《三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其他作品沒什么兩樣,在腦子里把大綱細節(jié)什么的都想好,一旦醞釀成熟,那就動筆開寫?!拔蚁矚g把長篇的內(nèi)容都想好,不但是大綱,就連細節(jié)也都想好?!?/p>
“我想得很慢,寫得很快?!毕雰?nèi)容的時候,他喜歡走路,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度w》前后花了差不多四年時間寫成,大部分時間花在“想”上,真的動手開始寫,每部也就花了兩三個月時間。
進行科幻創(chuàng)作,想象力是核心要素之一。“一個寫科幻的人,平時沒事就喜歡在那里瞎想想,很多主意不是一瞬間靈光閃現(xiàn)就有了,而是像一棵植物那樣,在那里慢慢生長,時候到了,你自然就看到它了?!眲⒋刃琅e例,把空間降低一個維度作為毀滅世界的武器,三顆不確定的恒星進攻地球的主意,這些念頭都是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過是到了寫《三體》的時候才用上。
而大量的閱讀,也是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石。劉慈欣最早接觸科幻小說是因為父親的藏書,他第一本讀到的是凡爾納的《地心游記》,“出現(xiàn)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就像是尋找了很久,終于找到了,感覺這本書就是為我這樣的人寫的。”劉慈欣甚至這樣描述自己“我生下來就是看科幻的”。
“我讀四五年級時就開始看科幻小說,那時候最喜歡的科幻作家是儒勒·凡爾納,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地心游記》和《海底兩萬里》,繁體豎排的書,閱讀起來很艱難,但不能阻擋我對科幻文學的向往與喜歡。到了改革開放之后,西方大量的科幻文學進入中國,我便進入了一段瘋狂閱讀期?!痹趧⒋刃赖挠洃浝?,正是那些快樂的科幻文學閱讀時光,讓自己瑣碎無聊的生活有了超越的意義。
對于未來的創(chuàng)作,劉慈欣也有自己的“困擾”:對高科技發(fā)展的恐慌。當科學超越了科幻,科學的神奇感也就消失了。“對于科幻作家來說,這不僅是一種危機感,而且是一種末日感。未來緊跟在屁股后面,擺脫都擺脫不了,你還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