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次中美青年學者交流會上,一位美國學者不無疑惑地說:“我以為中國人變得越來越富有之后,會向美國的政治制度靠近,但是你們沒有。”此言一出,在場的中國學者啞然一笑,但笑過之后頗值得人們回味。
為何中國人變富有之后,就一定得向美國的政治制度靠攏呢?一股子“山巔之城”的優(yōu)越感不加掩飾地流露出來。經(jīng)歷了一個多世紀的世事變遷,美國式制度自負仍然遺留在今天美國人的基因里、血液中。
英國學者尼爾·弗格森在其著作《巨人》中寫道,當威爾遜總統(tǒng)宣布他不打算承認墨西哥維多利諾胡塔將軍政權(quán)時,美國駐英國大使華爾特·佩奇向時任(1913年)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說明了美國政府的立場,下面這段談話便是當時的真實記錄:
格雷:假如你們不得不進行干預,接下來會做什么呢?
佩奇:讓他們的人民按照自己的決定投票表決和生活。
格雷:但如果他們不愿意這樣的生活呢?
佩奇:那我們就得參與進去,讓他們再次選舉表決。
格雷:然后將這樣的狀況維持上200年?
佩奇:是的。美國將在這里待上200年,并會在那個彈丸之地繼續(xù)動武,直到他們學會如何投票選舉并統(tǒng)治他們自己。
這種強制實行的民主、強加的自由和脅迫下的解放運動實質(zhì)上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悖論,而這種悖論卻成為美國長達一個世紀一成不變的外交政策。
即使一個世紀過去了,當今的世界已不同于那個對殖民地癡迷與瘋狂的年代,“山巔之城”的傲慢心態(tài)仍然一直體現(xiàn)在美國處事行為和方式之中。通過武力在中東強行植入的民主,卻未能帶給中東安全、穩(wěn)定與希望;在國際交往中隨心所欲地推行雙重標準,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自己卻不遵守。特別在面對中國綜合國力迅速上升之際,長期任性而霸道的慣性思維總是占據(jù)著主導地位。
美國應用一種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發(fā)展?又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日益進步中的中國呢?
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不久前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首屆美中關(guān)系論壇學生公開論壇發(fā)表演講時指出,中國已經(jīng)快速成長起來,但是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似乎沒有同步增長,尤其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可以大致歸納為“太大”、“太壞”和“太怪”三類,往往忽略了那些充滿活力和追求的普通人,而正是他們代表了中國的真實面貌和國家的進步,是促使中國走向富強和成功的真正動力。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美國很在乎自己的“主導權(quán)”被挑戰(zhàn),總是質(zhì)疑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決心。同時,又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意欲指揮一切、掌控一切。這是任何一個主權(quán)國家都無法容忍的!
對此,美國真該好好反思,認真聽取中國是怎么說的,仔細體味中國是怎么做的,收起自己的傲慢與偏見,以平和、平等、友善的眼光看待日益進步中的中國。畢竟,總想著阻擋他人前進的步伐,自己也會停滯不前;總想著損害他人的利益,最終自己亦得不償失;總想著遏制他人的崛起,或許正是美國走向衰落的真實內(nèi)因。這,中國有個說法叫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文/雷曼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