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醫(yī)”爭議背后凸顯大學急功近利
據6月16日《南方都市報》報道,今年4月28日,教育部發(fā)函同意瀘州醫(yī)學院改名“四川醫(yī)科大學”,引起四川大學華西醫(yī)學中心的強烈反對。川大校方如今“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復議”。
客觀來說,高校的辦學實力顯然要比校名更重要,這個道理很簡單,但近些年來,很多高校都在想方設法地換個“高大上”的校名,名稱上的“去地方化”和“去學院化”尤為明顯。在這背后,反映出的還是一種浮躁的心理,公眾對學校的評價有“看臉”傾向,高校的管理者也就把換名當成了政績工程。由此不難理解,為何“川醫(yī)”這個名稱會引發(fā)兩所高校的爭搶。
按理說,高校更應該把精力用在腳踏實地的辦學上,通過提高自身的實力,讓公眾和學界銘記自己的校名,而不應急功近利,走改名字這條“捷徑”。要知道,麻省理工學院就叫“學院”,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名字里連“學院”都沒有,兩所學校卻是公認的世界名校。
對于瀘州醫(yī)學院來說,只要教育教學和畢業(yè)生質量獲得大家的認可,叫什么名字又能如何?不信,你看,當地出產的瀘州老窖,既沒有更名為“四川老窖”,也沒有更名為“中國老窖”,照樣蜚聲全球呢。
□胡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