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布魯克寄宿制學校位于新疆和靜縣牧區(qū),距縣城288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冬季漫長,極端最低氣溫-52℃,條件十分艱苦。就是在這樣的高原上,今年43歲的蒙古族教師阿力太一待就是18年。
“雖然這里很艱苦,但我覺得,這里的孩子需要我。”阿力太說,“看到高原上孩子渴求知識的眼神,我就舍不得離開他們?!?/p>
18年,阿力太堅守高寒牧區(qū)三尺講臺,把青春歲月奉獻給了這里的孩子們。在這里,她被牧民稱為“高原上的燈塔”,因為她點亮了牧民的希望。
18年家訪走遍牧區(qū),從來不喊一聲苦
走進牧民巴音彩次克的家,13歲的斯琴塔娜正和弟弟一起在玩耍。阿力太提醒她,秋季開學的時候別忘了回學校。斯琴塔娜的媽媽對記者說,“阿力太老師特別好,特別負責任,牧區(qū)有這么好的老師,真的很幸運?!?/p>
在牧區(qū)寄宿制學校工作18年,阿力太當了18年班主任?!拔业膶W生有漢、維、蒙等民族?!卑⒘μf,“在我眼里,他們都是我的孩子?!?/p>
每年暑假,阿力太都要去牧民家走走看看,提醒家長把適齡兒童送到學校去讀書。她說:“哪里水草豐美,牧民就往哪里走,孩子也跟著走,擔心牧民不能及時送孩子上學,所以要通過家訪提醒家長。”
為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防止學生輟學,阿力太不懼山路崎嶇、高原缺氧,堅持家訪18年,從來不喊一聲苦。
有一次,阿力太騎馬去貧困學生家家訪時,由于水流湍急,險些被河水沖走,幸運的是,她緊緊抓著馬鬃,最后才得以脫險。
“在學校,有阿力太媽媽陪我們長大”
“這是孩子們在吃飯的照片,這是我給孩子們理發(fā)后的照片,你瞧,他們多精神。”在阿力太的手機里,保存著不少她覺得很珍貴的照片,“閑下來的時候,翻出來看看,心里覺得特別開心幸福?!?/p>
在這里,最遠的學生離家170多公里。平時,孩子們無法回家,只能等到寒暑假。
蒙古族學生高日富是個孤兒,父母早逝,跟著哥哥生活。阿力太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不僅給他零花錢,冬天還要買棉衣棉鞋,生怕高日富受凍?!鞍⒗蠋熅拖駤寢屢粯?,給我溫暖,在學校里,我不孤單,有阿力太媽媽陪我長大。”高日富說。
對這些牧區(qū)孩子來說,老師就是他們的父母,學校就是他們的家。學生生病時,阿力太徹夜操勞,買藥喂藥,看著學生難受她比學生還難受。她擔心學生營養(yǎng)不足,經(jīng)常把學生帶到家里親自下廚給他們做飯,改善伙食。
“我們把孩子交給阿老師,很放心。哪怕放牧走得再遠,有阿老師這個‘媽媽’,我們不用擔心孩子。”牧民巴特爾說。
“牧民四處放牧,能放心把孩子送來,是對我的信任,所以我必須把孩子帶好。”阿力太說。
為能更方便地照顧學生,2009年,阿力太搬到學校宿舍。“這樣可以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她說。
阿力太把丈夫也拽到牧區(qū)學校來了
有一天,學校的孩子們發(fā)現(xiàn)食堂的飯好吃了,而且花樣也多了不少。可是他們不知道,食堂的大廚來自和靜縣城。這名大廚不是別人,正是阿力太的丈夫。
“阿老師不僅沒有離開牧區(qū)學校,還把在縣城的丈夫也拽到學校來了?!卑鸵舨剪斂思乃拗茖W校校長巴圖孟開告訴記者。
作為阿力太的丈夫,耿排一直想著把阿力太調(diào)到縣城去,這樣,一家人就可以團聚,孩子也有人照顧。“學校地處高寒地區(qū),招聘老師很困難,留不住。如果我走了,這里又少一名教師,這些孩子的教育怎么辦?想到這些,我就不能離開了?!卑⒘μf。
“其他人都想離開這里,你怎么還會想到把丈夫也拽到高原上來呢?”面對疑惑,阿力太說:“由于長期招不到廚師,學校食堂的飯菜很單一,這對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們來說很不好。我丈夫是專業(yè)廚師,技術不錯,讓他來學校當廚師,可以改善孩子們的伙食?!?/p>
2013年,耿排來到巴音布魯克寄宿制學校后,很快就制定了營養(yǎng)食譜,孩子們自此吃上了營養(yǎng)豐富的飯菜。
如今,阿力太的丈夫也到了牧區(qū)學校,孩子則寄居在縣城的親戚家。兒子已經(jīng)14歲了,她幾乎沒管過兒子的學習和生活,也從未參加過兒子的家長會。“我對不起家里的人?!闭f起兒子,阿力太的眼睛濕潤了。
“雖然我有很多遺憾,但這輩子我不會后悔,因為我的堅守,這里的孩子受到了教育,這是值得的。”阿力太對記者說。■記者 蔣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