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1月20日電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宋哲20日在香港《經濟日報》發(fā)表署名文章,分析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原因,展望中國經濟前景。他說,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分析,只有放在新常態(tài)的大背景下才能看得更深、更透。
宋哲在文章中說,當前中國經濟是減速而不是失速,無需大驚小怪,更不能過度焦慮。從短期看,中國經濟有下行壓力,但遠談不上悲觀。中國經濟增速從國際金融危機前接近兩位數(shù)增長回落到7%左右的增長。但如從長期看,百多年來,還沒有一個世界主要國家年均實際增長超過4%。看中國經濟也要放眼長遠。著名世界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在《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xiàn):公元960-2030年》一書中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越來越接近發(fā)達國家,技術水平越來越接近世界前沿,經濟增速將不可避免地放緩。到2030年時,中國人均GDP將達到西歐和日本大約在1990年時的水平。屆時,中國將完成經濟追趕之路。
宋哲說,擔心中國經濟停滯的人,可能擔心中國經濟政策調整產生“溢出效應”,對其自身帶來負面沖擊;也可能擔心中國經濟減速對其拉動作用減弱。多年來,各國已經習慣了中國經濟作為全球經濟“穩(wěn)定錨”的作用,因而希望中國繼續(xù)加大刺激來拉動經濟、進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這凸顯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
宋哲強調,中國經濟即使保持目前的速度,仍將位居主要大國前列,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仍將明顯超過其他國家。同時,由于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7%的增長所產生的增量規(guī)模相當于2010年時10%增長對應的增量。
宋哲表示,中國經濟下行有全球性、階段性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結構性原因。
首先,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對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減弱。其次,一國經濟在某個時點從高速回落是客觀規(guī)律,中國也不例外。日本、德國、韓國等國都曾經歷類似情況。近年來,中國經濟在很多方面都面臨著階段性拐點,舊動力逐漸減弱,新動力尚未形成,經濟增速回落有其必然性。
最后,結構性問題是增速下行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約今后增長的癥結所在。近年來中國經濟下行,主要是工業(yè)經濟下行,農業(yè)和服務業(yè)仍保持較快增長。經濟下行表面上是需求疲弱,實則是有效供給能力不足、供給方式落后。作為消費主體的中產階層,其需求結構已經接近發(fā)達國家水平,但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同時,傳統(tǒng)的大規(guī)模生產方式也不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宋哲相信,中國經濟下行空間是有限的。中國經濟正在從投資和出口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消費對經濟的穩(wěn)定器作用越來越明顯,與消費相關的生產和投資繼續(xù)保持較快增長。
宋哲強調,中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7,日本的1/5。從長期看,中國經濟發(fā)展前景廣闊。
一是消費潛力仍將節(jié)節(jié)提升。中國有近3億中等收入人口,預計10年之內,這一數(shù)字會翻番。這會進一步激活人們在教育、健康、信息、文化、旅游、養(yǎng)老等方面的消費潛力。此外,農民工市民化和貧困人口脫貧過程也會極大刺激消費能力。
二是制造業(yè)仍將占據全球主導地位。中國制造業(yè)正從勞動生產率、自動化和地區(qū)供應鏈網絡上的投資中獲益。
三是民營經濟和服務業(yè)的巨大增長潛力,依靠進一步放松管制,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可以得到有效釋放。
宋哲說,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經濟前景將非常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一定能夠實現(xiàn)。成功轉型的中國經濟,也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新動力,帶來新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