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区91,免费看二级片,国产欧美一区二区,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播放,91白丝在线观看,色婷婷97,久久午夜国产精品www忘忧草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nèi)新聞

東西問·中國石窟|趙聲良:敦煌石窟中有多少東西方元素“共處一室”?

2024-07-01 20:54:39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蘭州7月1日電 題:敦煌石窟中有多少東西方元素“共處一室”?

  ——專訪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館員趙聲良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說起敦煌石窟,不少人都誤認為敦煌石窟等同于敦煌莫高窟。事實上,敦煌石窟指的是包括瓜州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敦煌周邊大大小小的石窟群,莫高窟是其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與中國其他石窟不同,敦煌石窟出自民間創(chuàng)造,建造工匠既有中原來的,也有西域來的。

  敦煌石窟蘊藏了哪些東西方交融交匯的元素?具有差異化的東西方文化,如何以渾然天成的形式傳承千年?海納百川的敦煌文化基因,對共建“一帶一路”有何啟示?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館員趙聲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讀。


視頻:【東西問】趙聲良:敦煌石窟中有多少東西方元素“共處一室”?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敦煌石窟如何形成?都蘊藏了哪些東西方文化交融交匯的元素?

  趙聲良:敦煌石窟本身是一個佛教石窟,在古絲綢之路形成之后,敦煌恰處在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東西方諸多文化元素都會在這里交融。佛教從印度經(jīng)過中亞傳到中國,敦煌是一個重要的中轉(zhuǎn)站,也曾經(jīng)是一個“佛教的都市”,當?shù)睾芏嗳硕夹欧稹?/p>

  佛教傳到敦煌之后,已不單純是一個宗教,它帶來了如印度文化、中亞犍陀羅(現(xiàn)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帶)文化,以及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波斯文化等很多外來文化元素,它們通過佛教藝術這個載體,也就形成了當下敦煌文化的特點。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敦煌石窟雖然是佛教藝術,石窟里的壁畫內(nèi)容也是佛教主題,但其中體現(xiàn)了東西方之間很多文化元素,如在唐代經(jīng)變畫中,既有印度高僧、中亞人、波斯人等文化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有很多是從事農(nóng)業(yè)耕作的中國古人,以及普通老百姓民俗生活等中原社會生活的反映。

2021年9月,“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圖為敦煌莫高窟220窟復制洞窟。杜洋 攝

  敦煌石窟早期如北魏(南北朝時期北朝首個王朝)階段的菩薩造像,其雕塑有濃厚的犍陀羅風格特點,這個地方曾受到古希臘文化和印度文化影響,佛像菩薩造像存在古希臘雕刻的一些特點。

  而在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洞窟壁畫上,還出現(xiàn)了愛奧尼柱式的典型希臘神柱。在不少北涼、北魏壁畫里,大量出現(xiàn)了被中國古人稱作“凹凸法”的印度式繪畫方法,顏色由淺到深,表現(xiàn)出了人物肌膚、面部和手等的立體感。一些菩薩造像,也具有印度刻畫人物時慣用的S形“三道彎”造型。

  敦煌石窟在承載眾多外來文化的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神仙也大量出現(xiàn)其中。比如在莫高窟西魏時期第249窟、285窟,能看到東王公(道教主流全真道始祖)和西王母、伏羲、女媧等這些中國傳統(tǒng)神仙,它們和外來的印度神共處一窟,實現(xiàn)了兩種文化的交匯。

莫高窟第249窟。受訪者供圖莫高窟第285窟。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具有差異化的東西方文化,如何以渾然天成的形式在敦煌石窟中傳承千年?

  趙聲良: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幾千年生生不息,是因為它本身有一種包容性,能夠把外來文化吸收進來。東西方之間多種文明、多元文化因而在敦煌石窟中,可以“共處一室”,延續(xù)千年。

  在敦煌文獻中,可以找到很多古印度、敘利亞地區(qū)傳來的文化元素,比如基督教(中國古代稱“景教”)文獻和摩尼教文獻,它們在敦煌地區(qū)延續(xù)了1000多年;在莫高窟考古中,還發(fā)現(xiàn)了敘利亞文的《圣經(jīng)》和基督教的十字架。

  有一些宗教最初是相互排斥的,也有斗爭,但在斗爭之后逐漸融合,也就和平共處、一起發(fā)展。比如在漢代至魏晉南北朝初期,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道教,以及儒家思想都有過斗爭,在彼此斗爭中也都在改變,在融合中中國化,在中國化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中國化。佛教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形成即是典型。

  以上這些發(fā)現(xiàn),足以證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它沒有排斥外來文化,而是不斷將其吸收進來。在敦煌石窟里,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神仙思想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共同融合,最后形成包容性比較強的敦煌文化。這種包容性也促使更多外來文化,源源不斷進入中國。

2018年7月,“數(shù)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圖為復制再現(xiàn)的莫高窟第285窟。張煒 攝

  中新社記者: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獲得了怎樣的保護和弘揚?

  趙聲良:經(jīng)過幾十年的工作,敦煌石窟已從搶救性保護轉(zhuǎn)入科學保護階段,也就是預防性保護,在它還沒有“變壞”的時候,我們就采取措施把它“堵”住了。目前已有一套完整的科學方法可以保護它,保障敦煌石窟不再被毀壞,洞窟不會倒塌,壁畫不會壞掉。

  這就好比人生病了就要救治,但最理想的辦法就是不要生病。對于敦煌石窟來說,一個是要精準掌握洞窟里微觀環(huán)境下,可能發(fā)生的病害,比如對洞窟溫濕度和空氣質(zhì)量等進行監(jiān)控;另一個是實時監(jiān)測宏觀大環(huán)境下,可能出現(xiàn)的對石窟造成危險的外部隱患,比如對大風沙塵、暴雨洪水等進行預警。

  這套目前中國最先進的預防性保護措施,正在向絲綢之路沿線推廣和普及。我們還建成了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首個模擬研究平臺——多場耦合實驗室,致力于為文物“治未病”?!皣夜糯诋嬇c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兩個國家級文保平臺,承擔了敦煌石窟以外的中國十余個省區(qū)文物保護。

  20世紀80年代,有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經(jīng)過幾十年努力拼搏,中國敦煌學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敦煌研究院出版了500多部相關著作,《敦煌研究》已成為敦煌學領域的頂級期刊。

  近年來,圍繞敦煌石窟保護進行的一些探索和科技發(fā)明,在中國內(nèi)地已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依托每年舉辦的多場國際學術會,不僅迎來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來研究敦煌文化,也通過本院學者去國外訪問、講學和做短期研究的機會,講述敦煌文化和故事。

2024年6月,甘肅敦煌莫高窟內(nèi),敦煌研究院文物數(shù)字化研究所工作人員進行敦煌壁畫數(shù)字化采集工作。李亞龍 攝

  中新社記者:敦煌石窟的文化基因?qū)Ξ斚鹿步ā耙粠б宦贰庇泻螁⑹荆?/p>

  趙聲良:通過敦煌文化,我們看到因為交流互鑒,從而促進人類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絲綢之路即是一個典型例證。由于東西方在絲綢之路上交往,中國的文化源源不斷傳到了西方,西方文明也源源不斷傳至中國,在敦煌實現(xiàn)交融交匯,然后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

  由于絲綢之路,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絲綢等傳到了西方,使得西方文明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包括佛教、雕塑、繪畫等西方文化也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如中國漢代繪畫的色彩沒那么豐富,印度、中亞比較強調(diào)寫實和注重立體感,隨佛教文化東漸后,中國繪畫中的人物造型也有了很大變化。

  敦煌文化給當下的啟示就是文明要交流互鑒,東西方之間才都能得到發(fā)展和進步,二者曾攜手創(chuàng)造了如敦煌莫高窟這樣輝煌的古代文化,就是一個典范。

2017年1月,觀眾在成都博物館參觀“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樊甲山 攝

  今天面對敦煌石窟這樣一個偉大的文化寶庫,我們更應該深刻體會到只有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鑒、融合理解、平等交流,才能攜手發(fā)展,從而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完)

  受訪者簡介:

趙聲良在莫高窟第285窟(復制窟)中做學術考察。敦煌研究院 供圖

  趙聲良,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先后受聘為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客座研究員、臺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敦煌石窟藝術及中國美術史。主持完成多項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教育部重點研基地重大項目。出版《敦煌壁畫風景研究》《敦煌藝術十講》《敦煌石窟藝術簡史》等二十余部著作。

  • 相關閱讀
  •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丨為了研發(fā)糧食的“糧食” 他們在田間地頭“挖土”

    在我國的科研一線,活躍著大批黨員科技工作者,他們以一個個亮眼的成績,踐行著對黨的誓言。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研究員、農(nóng)業(yè)中心黨支部書記張麗莉,多年來帶領團隊扎根基層一線,在新型肥料研究領域取得了...

    時間:07-02
  •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戴和英:守護純真世界

    戴和英,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正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浙江省杰出教師等榮譽。從教40年,“尊重天性、賞識個性、呵護靈性”是戴和英一貫堅持的...

    時間:07-02
  •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丨一城宋韻半城水,開封怎樣講好大運河故事?

    頂端新聞記者 張弋“一城宋韻半城水”,流淌千年的汴河,東西橫貫開封城,溝通江淮,為大運河的主干,造就了汴梁盛景?!般旰油ǎ_封興”,這句在開封流傳的民謠,說明了大運河與開封的關系。汴河的前身是戰(zhàn)國時的鴻...

    時間:07-02
  • 中國首開北極航線海上安全信息播發(fā)業(yè)務

    ??7月1日,天津海岸電臺值班人員詢問船舶收聽北極航線氣象預報播發(fā)情況。新華社發(fā)新華社天津7月1日電(記者周潤?。?月1日,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首次開通北極航線海上安全信息播發(fā)業(yè)務,該業(yè)務由天津海岸電臺...

    時間:07-02
  • 兩岸師生在武漢參加中華民族文化研習營

      中新網(wǎng)武漢7月2日電(馬芙蓉 覃仕雙)“荊楚行·一家親——中華民族文化研習營藝術共創(chuàng)成果展”2日下午在武漢揭幕,展出臺灣東華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師生的80余件作品,其中兩校師生共創(chuàng)藝術作品40余件,包括繪畫、...

    時間:07-02
  • ?“清朗·優(yōu)化營商網(wǎng)絡環(huán)境-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專項行動公開曝光第二批典型案例

    近期,國家網(wǎng)信辦聚焦破壞營商網(wǎng)絡環(huán)境突出問題,持續(xù)深入開展“清朗·優(yōu)化營商網(wǎng)絡環(huán)境-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專項行動,依法依規(guī)查處一批散布虛假不實信息、謀取非法利益等涉企違法違規(guī)賬號?,F(xiàn)將第二批典型案例...

    時間:07-02
  • “三步走”并“一步跨” 中歐班列“跑”出加速度

    從2020年開始,全國中歐班列年開行量超過1萬列。此后,每年達到一萬列的時間逐步縮短,從8萬列到9萬列,只用了半年多時間。這背后有外貿(mào)增長的需求帶動,更有口岸提效的內(nèi)在驅(qū)動。在中歐班列通行量最大的霍爾果斯口岸...

    時間:07-02
  • 高質(zhì)量發(fā)展調(diào)研行 | “平安”,是他們在巡護記錄里寫下最多的字眼

    “野生動物平安”“今天巡護湖區(qū)平安”“湖區(qū)候鳥自由平安”……翻開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xié)會的巡護記錄,“平安”是其中提到最多的字眼。協(xié)會巡護記錄本上詳細記錄著每天的情況。劉發(fā)為 攝今年60歲的段慶縣,曾...

    時間:07-02
  • 共話中國經(jīng)濟新機遇|海外人士期待上合合作助力共同發(fā)展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海外人士期待上合合作助力共同發(fā)展新華社記者自2001年成立以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照顧彼此利益訴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強化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積極推動貿(mào)易、交通、能源、科技等領域合作...

    時間:07-02
  • 心相近 | 青春“上”線 以“合”同行

    青年,是未來和希望今天的青年圓桌會邀請三位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人分享自己的“上合”故事聽一聽他們的感受和期待記者:陳杉 馬崢 鄭開君 喬繼紅 韓梁 趙嫣 張繼業(yè) 關建武 周旋 李奧...

    時間:07-02
免責聲明:本網(wǎng)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wǎng)站轉(zhuǎn)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wǎng)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wǎng)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