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10月21日電 (阿琳娜 張佼)從黃土高原上“雙膝為桌”的求學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勛教授”,一位百歲學者的世紀守望,見證了西北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的發(fā)展之路。他就是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學科奠基人之一——馬朱炎教授。他以堅定的理想與不懈的堅守,將自己的生命軌跡深深嵌入西北政法大學的發(fā)展年輪,用70余載教壇堅守,書寫了一段與中國法學教育同頻共振的“世紀篇章”。
西北政法大學百歲學者馬朱炎教授。西北政法大學供圖時間回溯到1949年1月,寒風裹著黃土掠過陜西蒲城的田野。23歲的馬朱炎懷揣著“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學韓城分校。彼時,打麥場當操場,空地作課堂,膝蓋墊著書本就是“課桌”,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便是“板書”。
晚年回憶起這段歲月,馬朱炎總說那是“終身受益的一課”。他不僅將“為人民服務”深深融入教育事業(yè),轉化為扎根中國大地的法學教育方法論,更在艱苦環(huán)境中磨礪出“求真務實”的學術品格?!澳菚r候就想著,將來要做些實在事,讓更多人懂法、守法,讓法治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發(fā)芽?!?/p>
1949年6月,剛走出延大校門的馬朱炎,轉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講臺,完成了從“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轉變。此后數十年,他的命運始終與西北法學教育的發(fā)展緊密相連。
1954年,馬朱炎懷揣著一腔赤誠,前往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系統(tǒng)接受法學教育?!爱敃r七位同志同赴北京,都抱著填補新中國法學空白的決心。”他輕撫著當年的合影說道。照片里,他眼神堅毅如炬。
1979年,西北政法學院(現西北政法大學)恢復招生,法學教育迎來“破冰”時刻,卻也面臨“無教材、無師資、無體系”的困境。時任法學基礎理論教研室負責人的馬朱炎,主動扛起重建學科的重擔。白天,他帶著年輕教師跑圖書館、查資料,在堆滿舊書的辦公室里梳理學科框架;夜晚,臺燈下的他一筆一畫撰寫講義,常常忙到后半夜。
馬朱炎不負眾望,主持重建法學基礎理論教研室,編著了《法學基礎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學科體系、教材體系的構建和發(fā)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西北政法學院法學理論學科開始招收法學碩士研究生,成為全國較早培養(yǎng)法理學高層次人才的院校之一。這與馬朱炎及所有老教師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標志著學校的學科建設實現了從“積蓄力量”到“自主賦能”的跨越,為西北政法大學實現可持續(xù)的“學術造血”奠定了堅實基礎。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學術生力軍開始集結,學術薪火自此燎原。
作為學校首批碩士生導師,馬朱炎認為法學教育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扎根中國大地、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緊密結合?!白鰧W問不能‘照著講’,而要‘接著講’?!瘪R朱炎常說,“要鼓勵學生突破既定理論框架,從中國法治實踐中提煉新觀點、新發(fā)現,推動法學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p>
時至今日,他依舊可以清楚地回憶起課堂上發(fā)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應地叫出許多學生的名字。哪個學生上課時因為不同的觀點和自己爭論、哪個學生為了省錢買書四天都沒有吃飯、哪個學生畢業(yè)后又到了哪個單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記在心里。
在馬朱炎的悉心培養(yǎng)下,賀小榮、劉作翔、葛洪義、陳金釗、賀海仁、德全英、朱繼萍等一批法學理論素養(yǎng)高、法律實踐能力強的人才脫穎而出,為全面依法治國貢獻了西北力量。
在馬朱炎百歲壽辰之際,親友與弟子從四面八方趕來,為這位世紀老人送上真摯祝福。還有無數賀信紛至沓來,字里行間流淌著對這位百歲學者的敬意。
正如西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趙萬東所言:作為學校第一位百歲學者,馬老師不僅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們的精神燈塔。他身上“聽黨指揮、忠誠不渝”的政治品格,“潛心學術、甘為人梯”的師者風范,“嚴謹治學、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擔當,正是老一輩教育工作者留給后輩最寶貴的財富。
如今,馬朱炎的書架上井然有序地擺放著他當年主持編纂的教材、悉心批改過的學生論文,以及弟子們陸續(xù)寄來的最新著作。盡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堅持每日兩小時的專注閱讀,這數十年如一日的“功課”,早已內化為一種刻在骨子里的習慣。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范九利高度贊譽馬朱炎教授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懷,“希望全體教育工作者以馬老為楷模,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堅守立德樹人初心,深化法學教育創(chuàng)新,推動學科融合發(fā)展,努力培養(yǎng)更多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質專業(yè)人才?!?/p>
紫藤花年復一年地開滿校園,芬芳如初。馬朱炎教授的身影與教誨,已深深刻入校園的年輪。書桌前的那盞燈,雖靜默無言,卻是無數教育者信仰的縮影——以生命之火,點燃法治中國建設的璀璨星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