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網綜合報道】華爾街日報近日刊文稱,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歐佩克(OPEC),該組織沒能達成減產決定引發(fā)原油價格暴跌。但如果你想了解為何原油需求不斷下降以及為何下降趨勢可能持續(xù),看看中國就知道了。
外界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狀況的看法一般可分為兩種,一是認為中國經濟目前不過是在進行重新調整,二是認為在經歷了多年信貸過快增長后,中國經濟眼下處于痛苦的減速階段。
但如果從助中國經濟崛起一臂之力的工業(yè)商品的角度看,其實就沒有爭論的必要:中國已經在進行硬著陸,因為所有大宗商品的價格都跌至多年低點。
現在油價也開始下跌,也開始適應一個中國不再推高油價的世界。當然,石油不同于鋼鐵、鐵礦石和煤炭的地方在于,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鐵礦石和煤炭消費國,而美國的石油消費量依舊是中國的近兩倍。盡管如此,中國的石油需求仍至關重要。
隨著近幾十年中國與世界經濟不斷融合,中國成了原油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法國興業(yè)銀行(Societe Generale)認為,油價之所以從每桶約20美元漲至100美元左右,是因為中國開放了對外貿易。油價的這一走勢與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時間大體一致。 “入世”后,本世紀前10年中國增加的石油消費量相當于日本和英國兩國石油消費量之和。
石油市場不太可能再找到另一個國家或者大洲,能夠接過需求如此大幅增長的重擔。
與此同時,對于中國能夠維持近年增長速度的長期預期看上去越發(fā)飄渺。
直到最近,仍然有很多經濟學家預計,中國的石油需求超過美國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但如今有許多理由對這類樂觀預期發(fā)出懷疑。
理由之一是,可以預計中國投資周期將經歷更長時間的調整,因為需要消化過去的過度投資。中國產能過剩的例子無處不在,上周中國國家發(fā)改委的研究人員就強調了這一問題。他們發(fā)表報告估計,無效投資造成了6.8萬億美元的浪費。
還有其他跡象顯示出中國對石油的渴求受到了產能限制的影響。中國在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而近年來的交通擁堵以及環(huán)境污染成為了經久難愈的痼疾。這迫使中國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來遏制汽車保有量的增長。
預計中國未來的石油需求將變得對價格更加敏感。以往即使是在原油價格高達三位數的情況下,石油需求在經濟增長的推動下也依然顯得缺乏彈性。但在這段時期,石油需求的主力是那些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的行業(yè),而如今,汽車所用的汽油需求預計將取決于中產階層的收入增長狀況。
各種數據都顯示中國石油需求放緩。英國石油公司(BP)去年6月公布的《世界能源統(tǒng)計年鑒》顯示,2013年美國石油消費增速自1999年來首次超過中國。今年迄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簡稱EIA)先后五次下調對中國石油年需求的預期。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懷疑中國能否繼續(xù)成為石油需求大國這也就不足為奇了。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表觀石油需求同比增長2.9%,但較9月份下滑2.5%。中國10月份成品油進口下滑22%,出口激增30%并觸及紀錄高位,中國當月成為成品油凈出口國;普氏能源資訊稱之為“前所未有的發(fā)展”?,F在來看,中國可能在將來成為成品油凈出口國。
與此同時,如果原油價格跌勢持續(xù),中國國內也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油價下跌的受益者可能包括航空公司、郵輪、消費品公司、船運公司和制造商。油價走低可能降低塑料樹脂成本(占中國制造商原材料成本很大一部分),毛利潤率可能增加。目前還不見中國航空公司對沖航空燃油成本,說明它們應該也感受到了油價下跌的好處。
不過鑒于中國對能源生產進行了大量投資,那么和全球許多地區(qū)一樣,油價和能源價格下跌可能使大量中資企業(yè)受到沖擊。首當其沖的就是造船行業(yè),近年來由于貸款成本低廉,船舶制造商大舉進軍近海石油勘探的鉆井生產。
從宏觀層面看,油價下跌可能加劇中國經濟的通脹下行風險。投資者應關注政府可能推出的補救措施,比如下調利率或讓人民幣貶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