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子身上裝滿貨物準備上山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吉文艷 張 萍)“騾子幫,鈴聲響,分兩路,運輸忙。北路幫,出潼關(guān),西路幫,經(jīng)西安。兩湖茶,入隴甘,再炮制,成茶磚。往西運,向北轉(zhuǎn),出國境,銷路寬。”這是一首在丹鳳廣為流傳的三字經(jīng),反映了以“水旱碼頭”著稱的丹鳳縣龍駒寨騾子幫的繁忙景象。丹鳳騾子幫由來已久,由駝煤油、布匹、山貨,到砂石、磚塊、電線桿……即使在交通條件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最為原始的騾子隊仍在商洛的大山叢嶺中跋涉,為商洛的進步發(fā)揮著余力。
龍駒寨趕騾客
初冬時節(jié),伴著呼嘯的西北風,記者順丹庾公路北上,尋訪鳳冠山上的騾幫。
趙亞紅是丹鳳縣鳳麓社區(qū)10組人,也是丹鳳縣為數(shù)不多的趕騾客。現(xiàn)在,他與鄰居何軍長、趙書亮一起經(jīng)營著養(yǎng)有九頭騾子的騾幫。“小時候,經(jīng)常聽老人們說,龍駒寨過去是一個水旱碼頭,一年四季來來往往的馬幫不斷,深更半夜常常能聽到馬叫聲。那時寨上的馬幫多得很,光騾馬店就有10多家。”趙亞紅介紹,“長興店”“祥瑞店”“聚成店”都是很有名的騾馬店。年紀稍長點的何軍長說:“我們鳳麓社區(qū)位于縣城背后的趙虎嶺上,是通往庾嶺的必經(jīng)之路,我小時候經(jīng)??吹揭魂犼狇R幫馱著煤油、布匹,山里的木耳、板栗、核桃等土貨從門前的溝底經(jīng)過。”何軍長回憶道,小時候聽村里的老者講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個叫李長有的河南土匪血洗龍駒古寨,客商驚走他鄉(xiāng)。加之后來西安到蘭州的隴海鐵路修通了,商家用火車代替了木船運輸。再后來長坪公路、丹庾路相繼修通了,丹鳳有了汽車運貨,就再也看不到馬幫繁忙運輸?shù)纳碛傲恕?br />
解放后,丹鳳縣境內(nèi)又出現(xiàn)了馬幫。據(jù)《丹鳳縣志》記載:解放初,商縣貿(mào)易公司有膠輪大車12輛,民間有架子車30多輛,往來于丹鳳與西安、商南,然在本縣南北二山,仍靠肩挑背馱。1950年成立龍駒寨鎮(zhèn)群眾運輸隊,全縣有一支130人的肩挑隊伍。當時縣城至巒莊、庾嶺因蟒嶺阻隔,道路崎嶇,各有一支民間馱運隊,共有騾馬30多匹,肩負著從縣城把山里農(nóng)民所需的生活、生產(chǎn)資料運到群眾手中。何軍長說,公路通,百業(yè)興,后來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汽車、拖拉機等新型機動車輛的投入應用,馬幫騾幫也就漸漸的遠離了人們的視野。
辛苦道盡騾幫事
在做趕騾客之前,何軍長在潼關(guān)、丹鳳附近搞建筑、開礦山。2006年,來自四川的馬幫租住在何軍長家里,為張鹿330千伏高壓線路施工隊運送物資掙了不少錢,何軍長動了振興騾幫的心思。2010年,巒莊要修防火了望哨塔,可山高坡陡,每100斤從大路上背上坡頂多給10元錢都沒人愿意干。“人的勞力畢竟有限,交通不便的地方騾幫還是有用武之地的。”何軍長說,在四川人的指點下,2010年農(nóng)歷8月28日,趙書亮和何軍長兩人乘車到商南清油河,花了1.2萬元買回兩匹騾子,又花了5000元給騾子釘掌,購置馱運東西的貨架。9月初,他倆就趕著兩匹騾子到巒莊工地上干活,一干就是3個月,一個冬天毛收入上萬元,兩人凈賺6000元。第二年開春后,他們牽著騾子到蟒嶺叢中的庵底、蔡川等地,給移動公司的基站建設工地運送沙石、磚、鋼筋、水泥等建筑施工材料。由于當時活路好,他們又投資5萬元買了4匹騾子,騾幫就這樣組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