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行辛苦啊,騾子都是累死的。”說起騾幫的生活,何軍長只有“辛苦”二字。何軍長接手的工程,不是位于窮鄉(xiāng)僻壤就是處在深山老林,沒橋沒路。騾客們通常在目的地附近的空地上隨便搭個窩棚就住下了。晚上,點著蠟燭動手做飯,吃畢胡亂洗一下,倒頭就睡。騾幫每次外出,一般都要帶上一名女騾客。她通常是其中一名騾客的老婆,負(fù)責(zé)在外期間幫大家洗衣服,燒飯做菜;一旦騾幫里面有人有個病痛什么的,她則要代替他出去趕騾子。而一支騾隊,排頭的頭騾、二騾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上好母騾,最后一匹騾子必須是老練的,壓得住陣腳。比起人,騾子更辛苦,它們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背負(fù)二三百斤的重物順著山路向上攀爬,從山上一眼望去,騾子背上傷痕累累,有的結(jié)了痂,有的痂又給掙破了不斷滲出血來。“騾幫里的大部分騾子都是累死的。”何軍長說,“馱著東西的騾子,有時走著走著就口吐白沫倒下,死掉了。”有時候,騾道上的細(xì)碎石子也是種危險。“一腳扭傷,騾子‘嗷’的一聲慘叫,就帶著石料滾下山去,看都看不見。”何軍長告訴記者,一頭騾的正常壽命在20年左右,但騾幫里的騾子,長不到10歲,用不到5年。
騾幫的艱難堅守
如今,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公路已經(jīng)修到了許多山村,通村班線也覆蓋了山區(qū)的各個村落,騾子幫的用武之地日趨減少,經(jīng)常十天半月才等到活。為了擴大知名度,騾幫走到哪都向人介紹自己的騾子隊,還印刷了廣告廣而告之。
“三四個月前我才剛賣出去了4頭騾子,沒辦法,活太少了。騾子每天吃飼料至少得20多塊錢,養(yǎng)著太賠錢了。”何軍長說,高山上架高壓線塔、修移動基站、山頂公園等活越來越少,他的騾子隊也從鼎盛時的十五六頭減少到現(xiàn)在的9頭,何軍長和趙亞紅、趙書亮這兩位同伴,已經(jīng)成為這項古老職業(yè)最后的堅守者。
在經(jīng)歷了前幾個艱難的等待后,11月,何軍長的騾隊終于在商州接到了一樁活。“其實只要有活干利潤還是可以的,比出去打工掙得多多了,一公里每噸收費300多元錢,但經(jīng)常等活就要賠錢。”何軍長無奈地說,他們幾個騾客現(xiàn)在年齡都已經(jīng)四五十歲了,如果不靠騾子,人的體力又干不了重活,堅持著或多或少地養(yǎng)下去,好歹也能掙個糊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