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肖 云)他,一個17歲的腦癱少年,卻伏在母親的肩膀上,邁入了學堂,走過一個又一個的春夏秋冬。
17年跑醫(yī)院幾百次
1997年,一個可愛的男孩降生在丹鳳縣資峪鄉(xiāng)一個普通的家庭,在縣教育局工作的父親給孩子取名:王帥霖,希望他長大后既帥氣又聰明。孩子1歲多時,父母卻發(fā)現,他不像正常的同齡孩子一樣,咿呀學語或挪步走路,而且脖子和腰也直不起來,帶去西安檢查,得出一個殘酷的結論:腦癱。醫(yī)生告訴母親湯瑞芳,孩子智力正常,但存在運動性功能障礙,包括走路、吃飯、說話等都將是個問題??吹皆\斷結果,夫妻倆如雷轟頂,他們抱著孩子呆坐了一整天,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回過神后,湯瑞芳突然想起生孩子時出現過難產的癥狀,“兒子的病肯定是因為這個才落下的。”
孩子的舅爺家住在洛南縣靈口鎮(zhèn),那邊有一個老中醫(yī)看病看得比較好,為了方便孩子治病,湯瑞芳和丈夫鎖了老家的門,帶著孩子來到洛南,在靈口街道租了個門面房,前半部分用做維持生計的裁縫店面,后半部分支起一張床,放些鍋碗瓢盆兼做廚房。因為丈夫王書臣要上班,從此之后,湯瑞芳就抱著孩子踏上了漫漫求醫(yī)路。
有一年二月,母親只身抱著孩子去河南三門峽看病,近10個小時的顛簸后,湯瑞芳又累又餓,為了省錢,她就帶著娃在順便給店里進布料的店家的倉庫地上睡了一晚。二月的天氣很冷,害怕娃凍著了,她就撿了些破布蓋在孩子身上,但她自己卻一夜都沒睡著。
王書臣告訴記者,孩子2歲時,突然生病,需要去西安兒童醫(yī)院治療,但是他工作忙抽不開身,湯瑞芳怕他擔心,沒有打招呼就抱著孩子去了西安。在醫(yī)院給孩子扎針時,別人都是兩三個人,只有湯瑞芳是一個人,她在兒童醫(yī)院附近找了個小旅社,由于看病的人多,每天凌晨一點就要起來排隊,因為太累了,好幾次排隊時她都暈倒在地,就這樣過了一個月。后來,王書臣趕到西安時,恰好在醫(yī)院門口遇到了準備坐公交回去的娘倆,那一刻,他心里五味雜陳,有種說不上來的難過和愧疚。
湯瑞芳說,在給孩子治病的過程中,她們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有一次她帶孩子去廣州看病,坐火車時,遇到了一個叫冀鵬的洛南中學的學生,冀鵬的母親在廣州打工,他是利用假期去看望母親?;疖囈宦奉嶔ぃ瑸榱俗寽鸱寄芎煤眯菹?,冀鵬把自己的座位讓給她,并幫她照顧小帥霖。到了廣州車站,冀鵬和母親把湯瑞芳母子送到出租車上,并留下了他們的聯系方式。湯瑞芳和小帥霖在廣州呆了7天,返回時,怎么也找不著車站了,“當時很著急,腦子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們。”湯瑞芳說,她讓兒子給冀鵬的母親編了一條短信,結果電話馬上就回了過來,冀鵬的母親給他們說了詳細的路程,等湯瑞芳母子趕到火車站時,冀鵬和母親早已在那里等著了,并幫他們買好了回家的車票,這件事令湯瑞芳感動不已。
一定要讓孩子上學
王帥霖一年年長大了。雖然他不能走路,吐字不清,吃飯都要母親喂,但是這孩子腦子很聰明,看著他長大的鄰居們都建議把孩子送進學校,多少識點字。湯瑞芳和丈夫也動了這個念頭,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沒有學校愿意接收這樣的孩子。”王帥霖10歲時,夫妻倆覺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他們找到洛南縣靈口小學的校長,說明了情況,沒想到校長非常支持,讓把孩子趕緊送過來。“我們當時都有點不敢相信。”王書臣說,確定自己的孩子也能上學的消息后,他們欣喜若狂,但孩子的身體怎么去學校?怎么寫作業(yè)?這些都成了問題。王書臣常年要在丹鳳上班,而湯瑞芳也在靈口街道辦有一個裁縫鋪,平時忙起來,哪有時間離開店呢?但看著孩子渴望的眼神,夫妻倆再一次堅定了這個想法:不管有多難,都要讓孩子上學,不能虧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