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呂麗霞 何曉東)個頭不高,憨厚而樸實,說話不多,語不驚人,但句句都是那么實在,毫無修飾做作,令人信服。這是做綠色餐飲的李慶輝給我的第一印象。
李慶輝是丹鳳縣棣花鎮(zhèn)中坪村人,1988年初中畢業(yè)后,從一個農村打工仔到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綠色餐飲,他用勤奮、刻苦、執(zhí)著演繹著自己的與眾不同,書寫著自己的獨一無二。
外出打工
1988年7月李慶輝初中畢業(yè),沒有如愿考上中專,也不夠高中分數線,這對于一個深山農村的男孩來說就意味著回家種地。那年夏天,李慶輝幫父親干農活,種豆子、栽紅薯……最累的是往山溝的田里擔糞,從家里擔一擔糞走到山口的時候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躺在山路旁的樹下歇息。看著明凈的天空,李慶輝想:“難道就要守著這一片土地,慢慢的長大,慢慢的老去?”
那個時候,錄音機在十里八鄉(xiāng)是稀罕物。村里有一戶人家有錄音機,他常常去人家家里聽歌。這戶是遠近聞名的泥水匠,靠自己的手藝給家里置辦了不少新家具,李慶輝很是羨慕,常常在想:“人家有手藝過上好日子,自己要改變生活狀況,還得學一門手藝才行。”
1988年9月,李慶輝孤身來到西安,在東二路一家餐館里當洗碗工。早上五點半起床,晚上半夜才能將餐館的凳子拼起來休息。那時工資是60元。干了4個月之后,李慶輝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鐘樓飯店打工。洗碗、拖地、洗菜、端盤子,臟活累活都得干,大冬天手上凍得裂開無數個小口子,月工資120元。而這家飯店的掌勺師傅則月工資5000元,下班后還將活兒丟給他們這些小工,平時對他們呼來喝去的老板還得看掌勺師傅的臉色。天壤之別的待遇,讓李慶輝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個人沒有技術的可憐與無助,也更堅定了他學一門技術的信心。
學習技術
1990年初,李慶輝到西安一家豆腐坊做幫工。豆腐坊的活并不輕松,三更半夜起來磨豆子、過豆?jié){,冬天泡的豆子凍成冰渣子,夏天熱鍋旁能烤死人。李慶輝從粗活到細活,一樣一樣認認真真地學著干。由于肯吃苦,特別勤塊,得到師傅的賞識。在這里打工1年后,李慶輝已熟練掌握了制作豆干、豆皮、做石膏豆腐的方法。1995年,李慶輝回到丹鳳,求父親四處借了3000元錢,買回設備,在縣城開始做豆腐。由于當時石膏豆腐在丹鳳是新鮮事物,很快就得到群眾認可,生意很是紅火,年底就收回了成本。首次經商就旗開得勝,這一切讓李慶輝喜上眉梢。后來,為了延長產業(yè)鏈,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又一邊做豆腐,一邊養(yǎng)豬,每年收入五六千元,在當時相當于兩個國家干部一年的工資。
因為豆腐生意好,技術簡單,很快丹鳳縣城就有人模仿他做起豆腐生意。市場競爭大,利潤就越來越薄了。1996年初,李慶輝將豆腐店交給弟弟打理,自己到銅川尋找新的商機。在熟人的引領下,在銅川太要鎮(zhèn),他學會了生豆芽。在該年3月至10月又開始了豆芽創(chuàng)業(yè)之旅。由于生豆芽技術要求嚴格,而他的作坊小、細菌感染快,李慶輝賠光了所有的家當。同年11月,李慶輝向鄰居借了1000元,再次來到銅川太要鎮(zhèn)做起了水果批發(fā)生意。之后他又盤了家店面開始賣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