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當城里的孩子沉浸在各種各樣的兒童節(jié)禮物的歡快中時,有一部分農村孩子,他們沒有禮物,沒有大餐,但他們更想要自己的愿望快快實現。
5月27日,當我們到達楊斜鎮(zhèn)月亮灣明德小學時,正是下課時間,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很遠就聽到嬉笑聲。校長陳維良介紹,學校在校生109人,其中住宿生有85人,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兒童有一半多。“現在硬件條件變好了,學生們的心理也更需要關懷。”陳校長說,學校里的孩子大多平時做完作業(yè)后還要幫助家里干農活,有的同學小小年紀就特別懂事聽話,性格卻內向不愿多和人交流,這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共同特點。
希望媽媽快快好起來
站在人群里的陳馬原顯得比同齡的孩子瘦小許多,完全看不出他已12歲了。陳馬原家住秦先村十組,距離學校有16里路,走一趟需要兩個小時,從一年級起,他就在校住宿,每周五回家。從他記事起,母親就患有精神病,無法照顧他和姐姐,家里靠父親種地和養(yǎng)羊維持生活。在他的記憶里,父親每天都是早早起床喂羊、做飯、下地,從早到晚不停歇。他很小就學會做飯、洗衣服、干農活。他說,他最怕媽媽發(fā)病,那時媽媽會胡說話、亂跑、甚至打他,但他最怕的就是媽媽亂跑走丟了。當說到“六一”兒童節(jié)時,他眼神變得明亮靈動起來,他說兒童節(jié)班級有表演節(jié)目,他是鼓號手,特別喜歡吹圓號。當問想要什么禮物時,他搖了搖頭說不想要禮物,“我只想媽媽的病快點好起來,陪我做頓飯。”說完陳馬原又低下了頭,陷入了沉默。
想讓爸媽變得更有力氣
9歲的吳宏杰在班里一直是三好學生,學習成績出眾。由于家住在距學校15里路程的雞冠嶺村,從他上學起,媽媽就在學校附近的村子里租房照顧他,周末他跟著媽媽一起回家干農活。也許是因為媽媽每天陪在身邊的緣故,他顯得比較健談。
吳宏杰說,最讓他苦惱的就是那條回家的路,每次回家時總覺得那條路長的怎么走都走不完,中途總要和媽媽歇好幾次。“如果回家的路能短一點就好了。”孩子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坦率地說。談起兒童節(jié)的愿望,他頭仰著想了一會,在記者耳邊悄悄說,“我想要一種神奇的藥水,讓爸爸媽媽變得更有力氣,那樣的話,爸爸在西安給人裝車時就能很快裝完,有危險時也可以用大力氣抵擋危險,爸媽平安我就很開心了。”天真的話語,卻掩飾不了孩子懂事的內心。
希望父母能在身邊
今年11歲的吳旭念小學四年級。每個周五放學后,他都和同村的小朋友一起,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回家。吳旭的父母都在西安打工,只有年近九旬的爺爺守在家中陪伴他。
周末他要完成作業(yè)、洗衣服,還要給年邁的爺爺做飯。“我會煮面條,炒土豆片和土豆絲。每次周末回學校前,我都會多做一點,留給爺爺下頓飯吃。”吳旭喜歡打籃球、乒乓球,喜歡看動畫片《鎧甲勇士》。“但是我已經很長時間沒看過電視了,因為去年一次斷電,家里的電視機被燒壞了,之后就沒看過了。但是我周末會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玩,也挺開心的。”每到暑假,吳旭就會去西安同父母在一起。他說在西安的日子是他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可以天天見到爸爸媽媽。對于“六一”兒童節(jié),吳旭懂事的說,他不想要什么禮物,因為家里的條件不允許。但是如果可以的話,他最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記者 王 倩 見習記者 謝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