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是一座大氣開放的城市,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很早就開始了域外探索之旅。1840年后,南昌地區(qū)有些木匠、漆匠、泥瓦匠移居新加坡,他們被認為是從南昌走出的最早一批華僑。進入20世紀,出國的人迅速增多,主要目的地為南洋諸國。喬遷海外的人多從事貿(mào)易、手工業(yè)等,其中木匠尤為吃香,上世紀40年代新加坡的木器行業(yè)幾乎被江西人“承包”。早期華僑憑借勤勞和智慧在異國他鄉(xiāng)闖出了一片天,為子孫后代樹立了榜樣。
早期華僑
1840年后南昌陸續(xù)有人出國
據(jù)南昌市僑聯(lián)副主席陳銘介紹,1840年后,南昌地區(qū)有些木匠、漆匠、泥瓦匠移居新加坡,或打工,或以捕魚和種菜為業(yè)。這批人,被認為是最早從南昌走出去的華僑。
進入20世紀,南昌人迎來出國高潮,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歷史時期:一是辛亥革命前后,南昌的一些有志愛國學生目睹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不休,滿懷憂國憂民之情,紛紛出國留學謀求救國救民真理;二是20年代至40年代初,國內(nèi)戰(zhàn)亂不斷,國外日寇入侵,百姓只好背井離鄉(xiāng),謀生異國;三是解放戰(zhàn)爭前夕,南昌的一些人移居海外;四是1949年后,有一些南昌人出國繼承家產(chǎn)和留學深造,還有少部分歸僑再度出國。
艱辛創(chuàng)業(yè)
長年在海上奔波
遇上打劫血本無歸
今年80歲的市民范榮來是新加坡歸僑,他的父親范茂生于上世紀20年代下南洋?!案赣H家境貧寒,他聽說新加坡打工掙的錢多,便和幾個老鄉(xiāng)一同前往。當時他拿出所有積蓄還不夠買一張船票,不得不四處借錢,最后總算湊齊了路費?!狈稑s來告訴記者,到達新加坡以后,范茂生以做木匠為生,他為當?shù)厝舜蚣揖?、做木器,夜以繼日趕工掙錢?!爱敃r新加坡人口中華僑占很大比例,但來自各地的華僑說的都是方言,我父親剛?cè)r幾乎聽不懂別人說話。后來靠比劃和寫字,他漸漸能與別人交流了?!狈稑s來說。
家住站前西路的付陵秀是在印度尼西亞出生的,她的祖父上世紀30年代下南洋。她告訴記者,祖父帶著她父親在印度尼西亞做皮貨和眼鏡生意,長年在海上奔波,輾轉(zhuǎn)在印尼諸島之間,“苦累自不必說,有時還會遭遇打劫。土人蒙著臉從路邊跳出來,用刀抵著我爺爺和我爸爸,爺爺他們只得無奈地交出財物,幾個月的辛勞成果瞬間化為烏有?!?/p>
矚目成就
新加坡木器業(yè)曾被江西人“承包”
上世紀初,南洋的木匠行業(yè)生意清淡,后來,由于南昌古式紅木家具在東南亞各國逐漸受到歡迎,華僑木器行業(yè)開始有起色,生意越來越好,南昌古式紅木家具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市場上形成了跨國聯(lián)營網(wǎng)絡(luò)。
民國初年,進賢縣泉嶺鄉(xiāng)長崗后莊村的木匠晏德順、齊長水、吳龍海、吳榮吉、吳鳳海、吳保德等因家庭生活困難,結(jié)伴去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后來很多人的事業(yè)發(fā)展得紅紅火火。1926年,吳鳳海被馬來西亞吉隆坡惠芳木器有限公司聘任為調(diào)度員,負責該公司木制家具生產(chǎn),不久后,他又與朋友一起在檳城開設(shè)了木制家具有限公司。上世紀30年代,南昌地區(qū)僑居東南亞各國的木匠達30多人,進入鼎盛時期。為了鞏固和發(fā)展具有南昌特色的木器業(yè),一些人返回故鄉(xiāng)攜家眷出國。1926年,吳龍海專程回國攜妻徐荷花去印度尼西亞,后又遷居新加坡,徐荷花也因此成為進賢縣最早出國的女性之一。據(jù)介紹,上世紀40年代,新加坡活躍著南昌、豐城等地的木匠,木器行業(yè)幾乎被江西人“承包”,從業(yè)者達300人。
藥商衣錦還鄉(xiāng) 捐贈4650塊銀元
陳銘告訴記者,在南昌早期華僑中,有一位名叫熊飛的商人聲望很高。熊飛1884年生于南昌市郊區(qū)沈橋熊村,自幼讀過6年私塾,少年時期隨父親在村口開設(shè)“仁泉茶園”賣茶。1914年,熊飛家被一場大火焚毀,他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廣州謀生。1920年開始,熊飛往返廣州、香港、澳門經(jīng)營中藥材生意。1921年定居新加坡,不久便在新加坡大門樓26號開設(shè)“永昌和參茸藥行”,由于經(jīng)營得當,藥行生意興隆,后遷至吉寧街140號擴大營業(yè)。隨著事業(yè)越做越大,熊飛的社會聲望也越來越高,他被選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會董事,被稱為“鄉(xiāng)賢”。
1935年,熊飛召集李龍貴等5位南昌僑居新加坡人士,成立了“江西會館”并當選為首任會長。次年,應當時江西省政府的邀請,熊飛回南昌觀光探親,留贈銀元4650塊,興辦家鄉(xiāng)文教及公益事業(yè)。當時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還在南昌舉行酒會歡迎熊飛一行。
“父親一個人養(yǎng)活八個人”
范榮來的父親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憑著勤勞智慧也在新加坡過上了殷實的生活。1935年,他把母親、妻子等接到新加坡,一家人團圓。“我家一共8口人,全靠我父親一人掙錢養(yǎng)活。”范榮來說。
付陵秀記得自己當年在雅加達住的是大房子,家里還請了保姆。每天都有牛奶喝,吃紅米飯,穿紗籠?!坝∧岬娜A人很勤奮,又很聰慧,勤儉持家,所以很多人都比較富有?!备读晷愀嬖V記者。
回歸祖國
“華僑精神就是愛國與勤奮”
付陵秀在印度尼西亞長到7歲,1948年隨父母回國?!半m然在國外生活已經(jīng)非常穩(wěn)定,但是父母十分思念家鄉(xiāng),也認為家鄉(xiāng)更有安全感,所以決定回國定居?!备读晷阏f,臨回國前,一家人在印度尼西亞的照相館照了一張大合影,以銘記這個三代人生活了十幾年的地方。
像付陵秀一家這樣因為思鄉(xiāng)而回國的華僑不在少數(shù)。據(jù)陳銘介紹,1930年至1949年間,共有來自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美國、古巴等13個國家共115人先后回到南昌,其中印度尼西亞歸僑居多。新中國成立后,更多華僑回歸祖國,參與到建設(shè)南昌的各項事業(yè)中去。“這些華僑中有相當一部分祖籍地不是江西,但他們也來到江西,為紅土地的發(fā)展奉獻青春和力量?!标愩懻f。
從南昌出現(xiàn)最早一批下南洋的華僑開始,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了。100多年間,一代又一代人出國打拼,用汗水和智慧創(chuàng)造著未來。范榮來說,南昌華僑最大的特點就是勤奮、能吃苦,不放過每一個機會。付陵秀則說:“華僑精神就是愛國與勤奮,這種精神激勵著子孫后代更加努力拼搏?!?/p>
首席記者 魏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