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女潛航員趙晟婭(左四)和張奕(左五) 隨蛟龍?zhí)柨瓶紙F隊回到位于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 記者 余建斌攝
首名下潛女潛航員:用高清攝像機拍下海底“黑煙囪”
赤道以南,浩瀚的西南印度洋上,再往南航行,就是環(huán)繞南極大陸、氣旋不斷的魔鬼西風帶。
2015年1月10日,南半球初夏,早晨6點多,遠處天際依然泛著青灰色,蛟龍?zhí)柕哪复跋蜿柤t09”船上早已忙碌起來。預報當天海況良好,蛟龍?zhí)枦Q定對“腳下”的這塊中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qū)執(zhí)行下潛科考任務。這片海區(qū)深度大約在3000米左右。一般來說,深海是指海面1000米以下,那里沒有氧氣,沒有陽光,非常寒冷,而且深度越深,壓力越大。
6點40分,下潛三人組合進入了蛟龍?zhí)枴_M艙的第一感覺就是載人艙空間太小,剛剛能容下3個人,但3個人很難同時站立起來。
坐在中間的是主駕駛、潛航員唐嘉陵,他和傅文韜是我國首批職業(yè)潛航員,駕駛蛟龍?zhí)柼魬?zhàn)過7000米深度,下潛經(jīng)驗豐富。右邊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陶春輝博士,他作為中國大洋科考首席科學家多次來過這片海域,對此處海底的硫化物熱液區(qū)也就是“黑煙囪”世界相當熟悉。實際上,蛟龍?zhí)栂聺摰淖鴺说匾彩怯煽茖W家們設定的。
挨著左舷窗的就是27歲的張奕,中國首批兩名女潛航員學員之一,這次下潛既是她自己平生第一次,也是中國女潛航員的第一次。作為副駕駛,張奕的任務是操作左舷的聲學系統(tǒng),每15分鐘和水面通信一次以保持聯(lián)系。在海底時,她還要通過左舷的觀察窗查看地形,提醒主駕駛。
蛟龍?zhí)栆悦糠昼?5米的速度向深海潛去,隨著深度增大,深潛器周圍逐步變暗,溫度也逐漸下降。張奕開始加衣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據(jù)說到了海底作業(yè),時間一長會更冷。在她的隨身包里,還備著好多“暖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