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
本報記者對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
后天就高考了,作為第一科目的語文考試備受關(guān)注,特別是作文命題會引發(fā)各種熱議。
日前,本報記者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進行了專訪。長期關(guān)注語文教學的他,認為閱讀與語文素養(yǎng)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他更提到,加強課外閱讀對語文取得好成績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記者:您一直提倡學生在應試教育中要堅持大量閱讀,歷年來有沒有哪些高考命題給您印象深刻?
溫儒敏:近幾年來,高考語文命題所依賴的材料范圍大大拓展,開始更加注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甚至有意識地考察讀書的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jīng)典閱讀、閱讀面與閱讀品味。比如,有很多省份的考題已經(jīng)增加了涉及到課外閱讀的考題。曾經(jīng)有一年的浙江考題就讓學生去分析《紅樓夢》里的一段詩詞,而且沒有提到出處,假如沒有閱讀過《紅樓夢》自然就不會回答。又比如,2014年江蘇高考卷的閱讀題《安娜之死》,如果之前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這部經(jīng)典,回答起來就會很輕松。
記者:您是怎么看待閱讀在語文考試中的作用?
溫儒敏:實際上,從目前的高考情況來看,凡是平時形成閱讀習慣的學生,由于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這部分學生思想一般比較活躍,整體素質(zhì)也高,不少學生更容易在考試中名列前茅。因此我建議學生在兼顧好考試的情況下,適當保留多點自由閱讀的空間。
閱讀面寬了,思維自然更加開闊,從而達到提高素養(yǎng)的目的,反過來也有利于語文考試拿到好成績。我剛才也提到,很多地區(qū)的考卷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有些考題出得很靈活,如果學生一頭只栽到教材教輔中,是很難突破的。這就對課外閱讀教學的推動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記者:高考作文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guān)注的熱點,每年閱卷結(jié)束后,都會有奇文被網(wǎng)絡熱炒,您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如何看待詩歌體作文受到限制?
溫儒敏:語文是綜合性的學科,有著非常強的社會性,大家都比較關(guān)心,而且都能發(fā)表意見,但是不能以網(wǎng)絡的導向作為作文導向的依據(jù),高考語文不能跟著網(wǎng)絡走。在我看來,高考作文應該擁有更多思辨性,而不是堆砌名人名言、用典,尤其是近年來作文的“文藝腔”偏重,也得適當糾偏。而詩歌體作文在評判上比較容易陷入主觀判斷,因此我認為也不宜作為高考作文的文體。
記者:您是怎么看待目前高考作文所占的比重的?
溫儒敏:現(xiàn)在普遍地區(qū)的高考作文占分比重是60分,但有的地區(qū)已經(jīng)占到70分,比如上海。但我認為不能再高了。因為從學理上來看,作文占比重應該重一點,因為作文體現(xiàn)了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從考試的角度來看,則是不能再高了,由于作文的評分滲透了一些主觀的判斷,如果作文占比再高的話,會影響到高考語文成績的準確度。
(文/廣州日報記者 王睿 唐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