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街頭的流動圖書館。
資料圖片
中午時分,澳門青洲河邊馬路,一棟老舊住宅樓的底層?xùn)|側(cè),一間車庫的門緩緩打開,車牌號為MB—09—44的日產(chǎn)貨車靜靜地停在車庫中間。
這是一輛特殊的車。事實上,它是一座圖書館——澳門中央圖書館所屬的流動圖書館,車頭和車身上都有流動圖書館字樣。隨后這個“圖書館”駛出車庫,到達黑沙環(huán)新街與東北大馬路交叉處的東南角,停在兩棵榕樹之間。
高樓林立,人流如織。站在幾十米外看去,滾滾紅塵間的這座圖書館,低調(diào)、渺小,極易被人忽視。然而,在這座世界著名的旅游休閑城市,它固執(zhí)地守在這一角,已然25個春秋。
黑沙環(huán)位于澳門東北城區(qū),它的南部原來是工業(yè)區(qū)。1989年,鑒于一些遠離中心城市的地區(qū)沒有公共圖書館,澳門中央圖書館建立了流動圖書館。起初有兩個,后來隨著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減去了一個。
60多萬人口的澳門目前共有14個公共圖書館,平均4.3萬人就有一個。這些圖書館分屬文化局與民政總署?;貧w以來,澳門特區(qū)政府對公共文化設(shè)施的投入不斷加大,去年,新建的紅街市公共圖書館開始向公眾開放。
如今,中央圖書館所屬的7座圖書館已經(jīng)全部開通全民網(wǎng)上閱讀平臺,但這座頗具“古風(fēng)”的流動圖書館,于潮起潮落之中,仍巋然屹立。
流動圖書館內(nèi)僅有10平方米大小,高約兩米,兩側(cè)書架貫通上下,一冊冊書碼放得整整齊齊。工作人員只有兩位,一名司機,一名圖書管理員。這天當(dāng)值的圖書管理員是位兼職的女大學(xué)生。她坐在角落處的白色小方桌后,用一臺筆記本電腦與一臺條形碼掃描器,處理圖書的借閱與歸還。她的左手邊上方,貼著各種借書的規(guī)章條例,包括印有孕婦、殘疾人及老年人借閱優(yōu)先的圖示。
“總共大約兩千多冊的樣子吧,每周都會有五六本新書上架?!彼f,從中午開始到下午兩點,已有四五人次來借書、還書。一張巴掌大小的卡片顯示,流動圖書館的流動地圖是:周一、周五在黑沙環(huán)新街,周二在巴博沙大馬路,周三在路環(huán)蝴蝶谷大馬路,周六在氹仔哥英布拉街。周四圖書盤點和整理,周日休息。
兩千余冊圖書,品相普遍比較陳舊,顯示曾經(jīng)被頻繁地翻閱。圖書來源相當(dāng)多元,內(nèi)地、臺灣及香港出版的書均有,尤以臺版、港版圖書居多。書的品種以生活實用類與通俗讀物為主,也不乏嚴肅文學(xué)與學(xué)術(shù)文化類著作。
一書一世界。仔細瀏覽各類圖書借記卡上登記的借閱記錄,澳門人參差多態(tài)的閱讀趣味與背后的時代煙云氤氳而來。
大眾流行讀物如《盜墓筆記》《鹿鼎記》《懂得說話:打動人心的23個技巧》《幽默一笑過生活》,為流動圖書館借閱率的翹楚?!镀胀ㄔ捛榫翱谡Z》《普通話連續(xù)音變》則以不輸給流行讀物的借閱率折射了時代的軌跡。
莫言的作品笑傲文學(xué)類群書?!锻堋贰都t高粱家族》《豐乳肥臀》《四十一炮》《會唱歌的墻》等,都有不俗的借閱率,顯然,澳門人在以閱讀的方式向這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同胞致敬。
《曼斯菲爾德莊園》《紅樓夢》《西游記》《圖說時間簡史》等,都有很高的借閱率。通俗與經(jīng)典齊飛,文化與科學(xué)并重,如此豐富的閱讀光譜,讓愛書的記者滿心歡喜,也對有“文化沙漠”名聲的這座城市開始心生敬意。
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探討死亡的《人生必修的生死課》,一年多時間里也有13人次借閱。生活于一個忌諱死亡的文化傳統(tǒng)中,對這樣一本書的閱讀,是勇氣與深度的證明。
不知不覺間,暮色已然蒼茫。告別流動圖書館,于人車鼎沸之際,回望這沉靜的一角,再看手上澳門中央圖書館去年10—12月份的館刊《城與書》,不禁肅然。這是一本書卷氣十足的刊物,封面專題是“守護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