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王濤 李亮
在村里,十有八九的農(nóng)家院落已長滿了蒿草。留守在村里的人路過這些院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院落主人。
沿著崎嶇的山路,到處都是破舊的房屋、豬圈、狗窩,這些似乎都向外界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整個山坡有10多戶人家,戶戶大門緊鎖??粗酒秸沟耐恋匾呀?jīng)荒蕪,楊鳳良老人覺得有些可惜,養(yǎng)了10多只羊。他也成了這10多戶人家的看門人。
在石灰岔,最珍貴的還是土地。每到收獲季節(jié),外出務(wù)工的村民總會匆匆趕回來收割莊稼。幾天之后,他們會再次踏上征程。
家鄉(xiāng)的這條路楊安平已走了多年,但他每次經(jīng)過這里,都有一種深深的眷戀。
順著藍小公路終點靠左的一條岔路口進去,就能尋到一個叫石灰岔的小山村。這里曾是商州區(qū)黑龍口鎮(zhèn)一個熱鬧非凡的自然村,也一度是幾個村鎮(zhèn)的人前往黑龍口趕集的中轉(zhuǎn)站。然而,在過去10年中,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里變得日漸冷清,原來的五組現(xiàn)已空無一人,其他組的人也所剩不多。出外打工的,搬遷出去的,讓這個村子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原本有100多戶500多人的村落逐漸走向消失。如今,留下的就是與這兒美麗景色相抵觸的一些斷壁殘垣的土房,和堅守在這里的40多個老人。“那里最窮,最高,最難走,不過也是最典型的快要消失的村莊,你們可是找對地方了。”經(jīng)過艱難尋找,在當(dāng)?shù)卮迕竦膸ьI(lǐng)下,記者走進了這個被賦予“世外桃源”的村落,聽人們講述有關(guān)村子的故事。
石灰岔已沒有了
在一路詢問之下,汽車沿著312國道,來到了一個岔路口。一邊通往黑龍口鎮(zhèn)街道,一邊則是藍小二級公路終點。“前面過了橋,左邊的一個岔路口進去,就能到了。”熱情的村民指著前方說著。
拐進岔路口,開始進入石灰岔的地盤。石灰岔猶如一個“袋子”,入口很小,然而里面卻是地域開闊。沿路走,路邊大都是村民種植的玉米,綠油油的,有一人高。并無多少驚喜,眼前的景色充滿了局限性,只有空氣中清新的味道吸引著我們一路往前進。走著,走著,視野漸漸開闊起來。山上的植被郁郁蔥蔥,山間野花正在競相開放,路旁也會見一些種類熟悉的大樹,年代已久但造型優(yōu)美。時而也會傳來流水的聲音和著嘰嘰喳喳的鳥鳴聲,清脆動聽。頓時讓人想起一個成語:景色怡人。似乎也不夠,看到如此景象,就像在這樣炎熱的夏天,心底突然吹過去一陣涼風(fēng),清爽至極,也舒服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