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兩個老人,正挖了洋芋回家。說明來意,老人便毫不吝嗇地對我們講起了這個村子的事。石灰岔在過去有“馬家場”之稱,相傳漢高祖劉邦入關中西取咸陽時,一路兵馬在此扎營,整修士兵,訓練戰(zhàn)馬,補給糧草,后從馬地溝翻山進入秦嶺鋪,翻過秦嶺經牧護關過藍橋至灞橋。“我也是聽上輩人說的,這里很有歷史呢,只不過現(xiàn)在石灰岔已經沒有了,改名小商塬了。”老人嘆息著說道。
辭謝了老人,繼續(xù)往進走,越發(fā)發(fā)現(xiàn)了石灰岔的美,這是與城市里的燈火輝煌不同的美,也是與一些自然景點不同的美,這種美不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能直通人的心靈深處,是一種無法拒絕的停留,也是一種無法用詞語來描述的美好。相信這種原生態(tài)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多時就會成為戶外愛好者的天堂。
只是,在欣賞景色之余,總會看到一些封鎖的門和長滿雜草的庭院。為什么要搬出去啊,這個地方多美呢,心底傳來一種聲音,雖然答案也知曉。那門口貼著的仍完整的大紅對聯(lián)在訴說著外出者對家鄉(xiāng)的不舍和眷戀,那尚未修到家門口的公路似乎在訴說著石灰岔人心中的無奈和盼望。
難覓年輕人身影
親自感受一番,就會給石灰岔送上四個字,世外桃源。的確,這里的山水,這里的草木,這里的一切都那么相得益彰,儼然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然而,這里卻缺乏年輕人的身影,也缺乏了生氣。
今年40多歲的馬君倉是留在村里的兩個年輕人之一,也是石灰岔的村主任。下午兩點多,太陽火辣辣地照在田間地頭,雖然老母親早已將午飯做好,他卻還在包谷地里挖洋芋,直到家里來了客人,他才放下手中的活,回到家里邊吃飯邊和記者閑聊了起來。“村里原來有500多口人,現(xiàn)在不到40口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都不愿意留下……”說起這些,他顯得有些無奈。然而一說起原來的熱鬧,他就不自覺地興奮起來:“以前,村里一有人過事,光村里的人都能坐十幾席,還不算幫忙的。”而如今,家里有事需要幫忙的,找個人都難,不是鄰居們感情疏遠了,而是距離遠了,從西安回來一次太不容易了。
村里有一條水泥路,然而并不能通向所有的小組。在村子的山腳下,水泥路斷了,往上兩個組的村民只能走一條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的架子車路,多年未管護,再加上流水的沖擊,路面參差不齊。聽說這條架子車路也只能通到改名前的石灰岔四組,到達五組還需要爬上一個坡,其路面艱險,走得慢的需要一個小時。山腳下的村民在知曉我們要去五組時,紛紛勸說,上面已經空無一人了,去了也見不到什么。正當我們猶豫不決時,一個剛拉著一摩托車洋芋的人從山上下來,一番閑聊之后,他主動要求給我們當向導去石灰岔四組、五組。
這位向導叫楊安平,他的家在石灰岔四組。40多歲的他多年來都在陜北油田打工,妻子在黑龍口鎮(zhèn)租了一個房子照看孩子上學。由于常年在油田工作,楊安平看起來很結實,皮膚黝黑。他告訴記者,雖然常年在外,但是家里還是種了1畝多地,主要供自家吃。以前,楊安平都是在農忙季節(jié)回來幫忙收割莊稼,待幾天之后又出去了。今年,油田上活少,工資低,正好這段時間是挖洋芋的季節(jié),他干脆就辭職回來收洋芋了。他還打算過了這段時間,到西安的胡家廟菜市場找村里的老鄉(xiāng),重新干一份工作。
楊安平,是我們進村后見到的第二個年輕人,年齡雖已40多歲,可比起剩下的六七十歲的老人來說,還是正干事業(yè)的時期。如今,村里很難覓到年輕人的身影,留下更多的是年輕人匆匆的腳步和老人們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身影。
廢棄的老屋
沿著“之”字形的山路向上攀爬著,沿路除過美麗的山間景色外,都是廢棄的土屋,豬圈、雞籠,不少門前都長滿了蒿草,與這景色極不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