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京11月9日電 題:在長野探訪日本唯一“開拓團”史料專題設施
中新社記者 王健
曾為當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國策”產(chǎn)物的“開拓團”最大人員來源地長野縣的下伊那地區(qū),如今坐落著日本唯一專題展示其相關史料的“和平紀念館”。
該館運營委員小林勝人感嘆,對于當年這個堪稱怪異的歷史產(chǎn)物,現(xiàn)如今日本的年輕一代已很少有人清楚了。但戰(zhàn)后70年之際再來回顧這段歷史,其實很有現(xiàn)實意義。
據(jù)館方介紹,開館兩年多來,雖地處偏僻山區(qū),仍已吸引了總計8萬多人前來參觀,遠超當初預想。其中年長者為多,也有不少組隊前來的學生。
在這座模擬中國東北倉房建筑樣式的紀念館內,以各方搜集的大量史料圖片、影像、物品和親歷者證言實錄等,構成八個展示部分,細述當年“開拓團”自謀劃成型直至潰滅的經(jīng)過及其帶來的“遺孤”問題等后遺癥。
展示資料顯示,當年被派往中國東北的“開拓團”總計27萬人,其中長野縣以近33000人遙居各縣之首,而僅下伊那地區(qū)就達8389人,占當時該地區(qū)人口的4.5%。
館內陳列品中,當年官方組織“忽悠”各地農(nóng)戶等前往“開拓”的招募海報和宣傳品上,諸如“到滿洲去”、“想成為地主嗎”等字樣頗為刺目。由日本關東軍先期提出的“移住計劃”文本,更充斥著處心積慮的謀算。
從開館時仍在世的13名親歷者那里錄得的證言,成為重要展示內容。其中一位回憶道,當時村里有勢力的人直接就來說,你們家應該去,“盡管母親并不愿意,但根本無法違拗?!?/p>
距此不遠的飯?zhí)锸校谝蛔詺w國“遺孤”及其配偶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日間托老設施內,83歲的下伊那郡泰阜村民中島千鶴向記者回憶起當年情形:她8歲那年剛上小學,就隨全家去了中國東北的“開拓村”。戰(zhàn)敗后村民被軍方拋棄而自行出逃途中,因饑寒、疾病、掉河等,死了很多人。走投無路之際被當?shù)匾粦羧思沂樟簦蔀槠漯B(yǎng)女。盡管這家人之前沒少受日本兵的欺壓和迫害,卻仍對她說,是軍國主義把你們毀了。此后一直待她如同家人。
中島感嘆,現(xiàn)在常想當時到底為什么要去中國,說是去“開拓”,其實就是把中國人的地和房子給搶了占了。這些一開始并不清楚,后來慢慢明白,我們真是不該去的,這實際就是侵略中國,最終兩國的老百姓都受罪。
81歲的宮澤順子是下伊那郡天龍村人,當年被家里帶到中國東北去“開拓”時年僅1歲。她稱,當時的離家情形如今已很難記清。如今想想,我們是不該去的,真后悔。但當時什么都不知道,村里的命令大家就去了。這一切都是侵略戰(zhàn)爭造成的,戰(zhàn)爭帶來的只會是災難。
記者注意到,在借阿智村一塊空地而建的“開拓團”史料展示設施前,有一塊花崗巖造型石碑,上面刻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幾個大字。
小林勝人說,在下伊那地區(qū),當時作為成年人親歷那段歷史者,如今幾乎都已謝世。而當時尚為孩童,數(shù)十載后歷經(jīng)坎坷才得以歸國的現(xiàn)存者,也已不足百人。他稱,去別國擅自“開拓”,這本身就是一樁奇怪的事情,其實質是侵略戰(zhàn)爭的附屬品,其行為也只能說是侵略。如今日本對于當年為何侵略中國仍未有充分的反省,而為了不再出現(xiàn)這樣的悲劇,需要每個人都去認真反思,都去了解歷史。這也正是當?shù)孛耖g團體籌資發(fā)起建立這座紀念展示設施的初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