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宿城區(qū)紀委副書記、監(jiān)察局長徐保明是一位“老紀檢”,在紀檢監(jiān)察一線干了18年,參與破大要案200余件,挽回損失近億元。
但徐保明最大的希望是,紀委有一天可以不再有事忙,因為黨辛苦培養(yǎng)的干部最后卻淪為階下囚,也是組織的巨大損失。
在紀委工作,信訪是發(fā)現(xiàn)案件線索的主渠道。對徐保明來說,每次接訪都是一次正能量的回歸。多年來,他先后成功化解群眾集體上訪等群體性事件20余起。
但這樣的“大事件”畢竟不多,更多的是些關乎群眾個體利益的“小事”:有跑了許多趟蓋不到章的,有拿不到拆遷款的,有多次到相關部門反映問題未果的,很多問題表面上看都不在紀委的受理范圍,但都折射出干部作風問題。
當?shù)睾芏嗬习傩斩加兴氖謾C號碼,有人喊他“徐青天”。但他說,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紀檢工作人員,只要群眾訴求是合理的,就要盡量幫助解決,因為群眾的利益高于天。他認為,“沒有調查不清的信訪案件,沒有解不開的思想疙瘩,沒有化解不掉的矛盾”,因此,要爭取做到“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
與老百姓溝通,真誠是最大的前提,“如果做不到,也絕對不能忽悠。要讓老百姓感覺到,紀委是解決問題的地方”。徐保明說,老百姓信任紀委,才找紀委反映情況,接到信訪案件如果不聞不問,一推了之,老百姓就會不相信紀委,“自己也會有愧疚感”。同時,也不能簡單地把干部處理了就完事了,還要了解信訪背后的原因,把信訪件調查徹底。
紀檢監(jiān)察是“得罪人”的活兒。
2009年,徐保明查辦某鄉(xiāng)人大主任周某違紀案。周某是徐保明岳父的表弟,并曾有恩于其岳父。岳父找到徐保明,請他“得饒人處且饒人”。但他卻沒給岳父面子:“如果我放縱他,國家損失就會更大,您一定得支持我呀!”
此后,他指揮辦案人員經(jīng)過20天內查外調,最終查清受賄事實,收繳違紀金額20余萬元,并將其移送司法機關。直到那時,具體辦案人員還不知道周某是徐保明的親戚。
“糖衣炮彈”的誘惑也少不了。一位老板為了感謝徐保明,曾主動提出以成本價將3套房子賣給他,但被徐保明當場拒絕。這幾套房子位置都很好,只要一轉手,徐保明就可名正言順地得到幾十萬元的利潤。另一次,一個陌生人突然找到徐保明在保險公司工作的妻子,提出要做一份長期的養(yǎng)老投資計劃。如果這筆業(yè)務做成了,徐保明的妻子將獲得一大筆提成?!捌拮踊貋砀乙徽f,我馬上意識到,這個事情不同尋常?!毙毂C髡f。果不其然,這位前來辦理保險業(yè)務的人正是違紀人員的親戚。徐保明立即告誡妻子,就是正常業(yè)務也不允許給其辦理,讓那個人到其他保險公司購買。
“錐子不能兩頭尖,既然選擇了紀檢事業(yè),腦子里就不能有發(fā)財?shù)哪铑^,與民爭利的事情更不能干?!彼f,“打鐵還需自身硬。”
工作中,徐保明發(fā)現(xiàn),部分黨員干部是無知犯錯,比如,有的干部會對挪用公款振振有詞,也有人覺得“收人錢財給人辦事”是正常的事,“很多人只要經(jīng)?!嗔喽洹?、‘扯扯袖子’、‘拍拍肩膀’,甚至適時大聲呵斥一聲,一般都會知恥而止”。
徐保明說,紀委是黨員干部的“保護傘”,但最好的保護是從預防抓起,從源頭盯緊,“寧愿平時聽到干部怨聲,也不愿聽到牢里哭聲”。
為了提高發(fā)現(xiàn)干部問題的能力,有效震懾違紀違規(guī)問題,2012年,在他的倡導下,宿城區(qū)紀委建立了“勤廉巡察”制度,先后對6個重點部門和4個鄉(xiāng)鎮(zhèn)領導班子及成員進行了勤廉巡察,共發(fā)現(xiàn)14類37個問題,提出整改建議21條,對11名黨員干部進行了提醒談話,給予5名科級干部黨紀處分。巡察期間,黨員干部主動上交禮品禮金6.7萬元,個別黨員干部直接到徐保明辦公室說明情況,檢討錯誤,主動要求接受組織處理。
同時,徐保明推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舉措:成立暗訪組,對各部門進行曝光排名;整合全區(qū)辦案資源成立了案件查處指揮中心,對鄉(xiāng)鎮(zhèn)紀委和派駐紀檢監(jiān)察機構的案件查處工作實行分片和分組管理。
“我們用紀律審查的‘細篩子’篩出問題,然后,‘該打針的打針,該喝姜湯的喝姜湯’。”徐保明說。
本報宿遷6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