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 一年十二個月,月月都有節(jié)。
春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一。百姓叫“過年”,全家團圓,吃年飯。
元宵節(jié):也稱“上元節(jié)”。正月十五日,吃元霄。
中和節(jié):即二月二,百姓說是“二月二龍?zhí)ь^”,預示掠蟄將到,預祝“興云雨,和萬物”。
清明節(jié):亦稱寒食節(jié),史為紀念春秋晉人介子推。后演繹成祭祖墳。
過大會:四月八日,俗稱“孬日子,好日子,四月八老日子”。農(nóng)村給媳婦“過禮”、結婚多選用這一天。此時臨近夏收大忙,廟會變?yōu)槲镔Y交流會。四月八本為佛教節(jié),商洛人傳為城隍生日,古有過城隍會,抬城隍像游街。
端陽節(jié):俗稱“端午”,即五月五日。原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這天家家戶戶包粽子。后引深為飲雄黃酒,防毒蟲入竅;給娃戴香包子、花花繩,以示驅(qū)妖避邪、長命百歲。
六月節(jié):即六月六,在這一天吃冷食,女婿給丈人送“新”(接上新糧,送新麥面饃),岳丈家給女婿贈扇子、草帽 、衣物,祝女兒女婿勤勞致富;一說“六月六曬絲綢”,這天曬絲綢蟲不蛀。
巧婦節(jié):即七月七,為“七夕”,是紀念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
中元節(jié):即七月十五,民間為祭土地,在莊稼地里插“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的彩色三角旗子。
中秋節(jié):即八月十五。傳說與“嫦娥奔月”的故事有關,把這天作為悲歡離合,月圓月缺,親人團聚的象征;也有說是元末張士誠起義,此日在月餅中夾紙條,上寫“八月十五殺撻子”以串聯(lián);還有當晚偷鄰家葫蘆、茄子、辣子送給沒娃的,意味生兒育女。
重陽節(jié):即九月九,俗稱“老年節(jié)”,祝賀老年人延年益壽,幸??禈贰?/p>
十月一:俗稱“鬼節(jié)”,當晚家家戶戶燒紙,為已故親人“送寒衣”。相傳農(nóng)夫范喜良被迫修長城而死,其妻孟姜女萬里送衣尋夫,哭倒長城。以后演變?yōu)槊耖g圍灰圈,用紙糊成棉衣燒化,為已故親人送衣御寒冬。
冬至:為十一月,過去宗族有地產(chǎn),由本族人輪換過。到這月,主事人通知本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家都去吃祖先,也是祭祖燒紙的日子。
臘八節(jié):十二月稱臘月,初八為臘八節(jié)。相傳為“紀念先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也有以待孤寡老人過節(jié)之說。這天民間遍作臘八粥,人吃、喂家畜家禽,預示來年人畜興旺。還往果樹上抹,并念念有詞“樹兒樹兒吃臘八,來年結的圪瘩瘩。”
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神。傳說灶神張魁,夫人高蘭英是“東廚司命”的神,祭祀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下糊人叫“過小年”。意盼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除夕: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日)叫“過大年”,戶戶換祖牌、貼對聯(lián)、門神、年畫,中午吃豐盛午餐,曰:“團年飯”。黃昏上墳送燈,晚上要炭紅燈明,長夜守歲;長輩講家史,計一年的得失,訂來年發(fā)家計劃??图胰伺聰?shù)典忘祖,仍保持固有堂號堂聯(lián)。如商州廣東坪客家顏姓神堂均標明“魯國堂”,“德冠四科”;賴姓均標“四川堂”,“祚綿穎室”。在祖宗牌位下端兩側(cè)多書簋、兩字。據(jù)客家老人稱:“客裔毀家浮宅北來,已無祭器可供,遂寫“簋”、“”二字于牌位。臘月三十白天吃齋,甚或絕食一天(不忘祖上漂泊挨餓之苦),當夜不睡,稱為“熬年”,直到除夕子時方祭祖聚餐。長輩過世三年內(nèi),年節(jié)每餐都在上席空位擺上碗筷、酒杯,由家長呼喊“阿爸(阿母)過年了,回家喝酒吃飯,然后開席。